典蕴文化网>故事>母亲

母亲

收录日期:2025-11-20 15:03:11  热度:9℃

母亲

母亲走的时候,我俯在她耳边说,我会带她回北京。我带回的是父亲50岁时与她的合影,我盼望他们永远是年轻时的样子,而我就永远在童年他们的爱抚下。那照片就端正挂在墙上,香灰在弯曲着,终于落在桌上,成为粉末。

姐姐说,母亲这辈子,最不容易的是让我们全家吃饱、穿暖。而我以为,更不容易的是,她以有限的收入,还能让全家吃好,维系一大家的其乐融融。

记忆中每年秋天母亲都要腌菜,白菜最便宜的时候,从菜场让农民挑两担回家。早晨登着梯子将菜一棵棵码在厨房的屋檐上,傍晚再一棵棵收下来,我们就在木梯下帮着码菜。晒去水分后,在一个傍晚一棵棵揉上盐,码进大缸,压上大石头。等天气变冷,厨房里开始有浓重的腌菜气息飘起,眼看缸里泛起黄色的泡沫,结成薄冰。蒜叶炒腌菜是冬天吃得最多的一个菜,从大缸里摸腌菜时,母亲准备一盆半温的水,手冰得不行就进温水里暖暖。我们则在一旁袖着手,眼巴巴等她将摸出的菜一层层剥去菜帮,最里边的菜心轮流塞进我们嘴里,又凉又酸又脆。冬天另一道断不了的菜是荠菜豆腐羹,一块豆腐切成细碎,放进猪油、盐、胡椒粉,勾芡成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羹。吃完晚饭,在厨房冰冷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经常会一棵棵仔细地摘一堆乱蓬蓬的荠菜,剪去每个带泥的根,摘干净再装进竹篮挂在屋梁上。

每一季节,母亲都会想方设法,让我们吃到她可能做到的最好吃的东西。春笋上市,很贵,猪肉要凭票,她攒一月肉票,也要想办法炖两次腌笃鲜,早上早早去排队,就为了买热气肉。每年夏天清晨,瓜果最便宜时,母亲每天都会买回一篮的瓜果——西红柿为主,红番茄、粉红番茄;然后是黄金瓜、青筋瓜。铁桶里打上井水,让它们在清凉的水中浮沉。西瓜用网袋装着吊进井里,酸梅晶用凉开水冲好灌进盐水瓶,用绳子沉到井底。

母亲善于以便宜的原料做成美食。比如买一串小蟹,每只切成两半,斗里裹上葱花面糊,油里煎过,做成面拖蟹,一人一挂再加一碗糊。比如买回三两虾,虾须不剪,同样裹面煎成虾饼。大家最爱吃的还有菜饭与烂糊面,菜饭以荠菜或青菜,最好以柴火小炉灶焖成,米要粒粒分开,又不能干硬,水候火候都要照顾,吃时碗里再拌以猪油。烂糊面则要煮成面与菜结为一体,春天以雪菜春笋海米,夏天用鸡毛菜、番茄加毛豆。

不知母亲上半辈子曾为养育我们怎样地为难。这次摔倒后病重住院,她恍惚中惦记着的还是做饭。我在她身边守夜,连续几个晚上,她醒来都睁着迷惘、无助的眼睛。我问她想什么,她一次次说,要天亮了吧?是不是要烧粥了?他们都吃什么?我对她说,不是等你给我们烧粥吗?她无力地摇摇头:“我做不动了呀。”于是我就只能偷偷地流泪。

母亲这一生,只有短暂的职业生涯。听她说,只有父亲找不到工作的那段时间,她才出门去旧上海一家饭店当出纳。那时她年轻、漂亮,据说还会几句英语。早时家里曾留有那个时代她与父亲的一张旧照片,穿旗袍,烫头发,就像旧上海月历牌上的人物。可惜后来几经搬迁,这照片不可寻,那形象就只在想象中。

父亲一旦有工作,母亲好像就甘愿为附庸,这大约是那时妇德最重要的标识。记忆中的母亲,早上总是天没亮就第一个起床,蹑手蹑脚走过我们床边,生怕惊醒了睡梦。下楼生炉子,把厨房窝里养着的鸡放到后门圈好的鸡栏里。等父亲下楼煮粥,她则踏着弄堂里还没熄灭的路灯残光去菜场买菜。

母亲喜欢整洁,我们从小到大,没有穿过脏衣烂裤,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破的地方补得整整齐齐,放在每人的抽屉里。家里每周一次大扫除是必须的,她会把我们都动员起来,拖地,擦桌子,擦窗户。每到换季,就要张罗搬床,夏天把床搬到窗口,冬天再把床搬到避风的地方。

我下乡,对母亲是一次很大的刺激。对我而言,那时外面那个世界充满了新奇,几乎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对母亲而言,这儿子则过早就展开翅膀飞了,于是她躺了一天一夜,等我要走的那天起床,全家合影,然后流着泪帮我整理衣裳。我在那时并不意识,从走出家门那步起,其实已经离开了这个巢。以后探家,就变成了短暂的过客。所以,关于父母与家的记忆,好像也都凝固在了下乡前。下乡以后的家,好像只是一个尾声。

最后的关于老房子的记忆是我结婚的时候,那是记忆中在老房子里最后一次热闹地过年,初一还是吃了炒面,初二母亲还是包了团子。等我结婚后再回家,父母已经搬离了老房子。记得那个夏天,我们从黄山回上海正好遇上台风,风雨中竟找不到父母的新家。那是一间很小的屋子,父母在床上,我们只能睡在床下。老房子里那个圆满的家的感觉,其实那时已经不存在了。再之后,父母作了一个选择,把他们的房子与妹妹的房子换在一起,住到了妹妹家里。

从父母搬到妹妹家里,妹妹就试图承袭一个大家的感觉,邀我们每年过年,早早就准备好各种年货,从小年祭祖宗开始,让父亲主持过年。但我明显感觉到父母一年又一年茫然如失、经常束手无策的样子。他们茫然是在妹妹家里成为了妹妹精心供奉的老人,再也找不到一种家庭主人,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将儿女都像鸡雏一样呵护在身边的感觉。

于是父母一年一度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过年尽可能多的子女能团聚。从过完年,送我们离开,就开始等待下一年的再见。当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还会带着孙子去公园,父亲还会给孙子划船,母亲脸上还布满了满足。等孙子大了,不需带着去公园了,他们每天的消遣,好像就剩下自己肩并肩去散步了。等到孙子长成了大人,他们连散步都走不动了,就只能以慈爱的目光看着高过自己一头的孙子,只能坐在藤椅里伴随电视里的声响度日了。父亲先走后,母亲变得越来越孤独。她与我约好,每周六等我电话,于是妹妹说她从早上起来就开始等,等到心神不宁。碰到我因为有事而忘记,她就会开始哭,哭得伤心至极。

眼见着母亲一年年木讷,她的每天似乎变成了程式,早饭、午饭、晚饭只吃同样东西;吃完早饭还会读几页书,但她自己说,读完就忘了,已经不知读的是什么。下午把电视开到很响,看一下午的戏曲频道,无论越剧、沪剧还是京剧。五点多吃完晚饭,六点多早早就睡了。过年回家,她颤巍巍不断从屋里走出来,但大家很难再与她说话,她每天几乎都在重复同样的话题,谁有耐心不断地陪她重复呢?于是她只能又颤巍巍走回自己的屋子。

母亲选择了周三我空闲时候病情恶化。在他们这一代人意识中,子女的工作还是重过一切,所以我回去看她时,她总抚摩我手说,回去工作吧,工作要紧。我这一生的遗憾,大约就是周三没能赶回去。周二晚上听说她吐了血,周三早上听说她喝了牛奶,还要妹妹给她做烧苋菜与油焖茭白。傍晚妹妹打电话说,精神还好,没想到十点钟电话就说不好,这时想走也飞不了了,于是错过了陪伴她最后一夜的机会。周四一早赶到机场,赶到医院时,她还在艰难地等我,瞳孔其实已经扩散,但仍寻找着她身边的子女们。她希望大家都能环绕在她的周围,成为她一生最后的总结。她最后走的时候,我难忘那个坚毅地眠着嘴咬了咬嘴唇的动作,她最后咬破了她自己已经苍老的嘴唇。

猜你喜欢

  • 把包袱放下

    一名心理学家给学生上一堂压力管理课。她举起一杯水,笑着问:“这杯水有多重?”各种回答都有。心理学家接着说:“在这个问题中,重量并没有那么重要,它其实取决于你托着这杯水的时间。如果你托住它一分钟,那没问题。如果你托住它一个小时,你的手臂会酸。

  • 尿毒症病房里的爱情故事

    一起住院的李阿姨和王大叔2014年春天,我因肺感染住院时,隔壁床住了一位姓李的阿姨。如果不是生了病,李阿姨和王大叔的日子应该很滋润。他们的女儿已经出嫁生子,女婿的仕途稳步攀升,临近退休的年纪,眼看着就是养花种草、含饴弄孙的逍遥快乐了。可是忽

  • 闺密嫁得比我好

    01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是不要比我好太多。最近,苏梅对这句话深有同感,因为她的闺密江雯前段时间嫁人了,还嫁了一个钻石王老五,而作为一群朋友中当初嫁得最好的她,却只能排名第二了。在她和丈夫盘算着年底公司结账要不要换个大点儿

  • 东吴名将黄盖的生平简介 黄盖有多厉害?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部将黄盖提出了采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才大败曹操。但是,千万年时间过去了,世人想起赤壁之战时,想起的不是黄盖,而是诸葛亮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之所以能获胜的风头被诸葛亮和周瑜抢

  • 唐太宗为何怀疑尉迟恭谋反?尉迟恭有哪些功

    唐初名将尉迟恭,也就是门神的历史原型,他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最器重的武将之一,与太宗君臣之情十分深厚。但是,最初尉迟恭其实是太宗的敌人。尉迟恭年少时以打铁为生,他力气大,人又勇敢,隋朝末期在高阳参军,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从一个无名小卒一路高升到

  • 丁汝昌怎么死的?死了为何不能立刻下葬?

    盛世文臣,乱世武将,国泰民安之时,自有文臣治国理政,当国家面临战祸之时,就需武将赶赴杀场,以命博个天下太平。而在战场上拼搏的将士,无论他是战死还是功成归国,都应该算是国家的英豪,受世人称赞。但是历史上有一位将领,殉国自尽,皇帝并没有称赞他的

  • 唐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 李德裕最后结局

    古时候人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比较信服,皇帝都请人观星象占卜吉凶,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如此做的。本文为大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都曾拜为宰相

  • 周亚夫的生平简介 周亚夫结局为何饿死?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男相士,如袁天罡、李淳风等人,但是女相士却少得可怜,而在这为数不多的女相士中,又数许负最为著名。在许负的诸多预言中,她对西汉名将周亚夫的预言是最为准确,最有名的。周亚夫是西汉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他在河内做郡守的时候,请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