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把味蕾出卖给葡萄酒的女人

把味蕾出卖给葡萄酒的女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0:44:37  热度:11℃

面前的她,穿着紫罗兰的中式改良旗袍,娴熟地摇曳着手中的葡萄酒杯,全身的每—个神经都好像沉浸在美酒的芬芳中,脸上熠熠生辉。只要她的嘴唇沾上好酒,只要她的鼻子在酒杯边缘游荡,她就成了一个神秘的、光彩照人的、沉醉的女人。

她,就是吴书仙,一位长得娇小玲珑的江南女子,既有一种中国女人的东方神韵,又淡淡地透出一股西方女子的优雅、浪漫、风情和一份职业的干练。她说,这就是她与葡萄酒亲密接触以后给予她的回报。

作为葡萄酒业勇敢“斗土”的她,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不惜得罪众多豪企,结束自己可以赢利的公司,放弃婚姻,孑身远赴法国、西班牙、德国,自费学习品尝葡萄酒。回国后,她落脚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开始了她的女品酒师生涯。她在国内多家媒体上开设专栏,成为中国大陆惟一一位葡萄酒专栏作家,在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葡萄酒协会组织的学术交流会上,来自中国的她成为座上宾。她离心中的神圣目标——致力于中国葡萄酒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近,但她却是一个光彩的穷人,至今尚无安居之所。因为她称自己是一个嫁给了葡萄酒的女人。

拳打脚踢打工妹走上品酒之路

提起吴书仙与酒结下的缘分,可谓源远流长。她那极富书卷气的名字便是上过私塾的爷爷从中国传统的酒令里面旁征博引来的,取自酒令里面的第二十九签(佳人十一)书仙,有诗云“玉皇前殿掌书仙,一染凡尘下九天”。日后的吴书仙果然不负众望,在酒的世界里超凡脱俗着。

记得第一次喝酒,吴书仙才2岁。在饭桌上,小小年纪的她不满足于第一小口的浅尝辄止,一个劲地问父母要酒喝,得不到满足就报以大声啼哭以示抗议,直到最后小脸喝得通红微醉才罢休。自此与酒结下渊源,一发不可收拾。

高中毕业,因为家里的经济原因,吴书仙不能继续自己的学业。于是,她毅然做出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只身远赴深圳打工。因为只有这样,她的人生才有可能发生转机。

在深圳的日子,生活过得艰苦异常。吴书仙当过整整一年的饭店站台小姐,也推销过牙膏、毛巾等宾馆用的一次性产品,对当时的她来说,吃饱穿暖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吴书仙也没有仅仅满足于谋生这样的基本底线,她开始积极寻找自己的出路。

90年代初,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吴书仙发现做外贸是个一本万利的行当,只可惜自己缺乏外贸方面的相关知识。于是,她决定下一个赌注,拿出自己几年打工积攒下来的所有钱上北京求学。她自费来到北京外贸学院攻读国际贸易。这一举动对于一个普通的打工妹来说,似乎是破天荒的,吴书仙就这样把自己的第一桶金完全投入了大学的学习。

大学三年级开始,吴书仙开始积极寻找校外的实践机会。不久,她在珠海发展进出口公司北京分部谋了一个业务员的职位,仅底薪就有500元,这在90年代初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不久,她又把眼光转向了国内市场,因为对食品比较感兴趣,吴书仙应聘了一家食品龙头企业,成为公司的区域经理。然而公司实行的是提成制度,也就是说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所有出差费都必须自理。如果你能跑到业务,再从中提成10%,如果一无所获,那么所有个人提前的支出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如此苛刻的条件,也就逼得吴书仙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这极大地磨练了人的心智,吴书仙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那段时间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为她以后屡历风雨而不倒埋下了伏笔。

一段时间之后,吴书仙发觉自己这样零敲碎打总不是长久之计,她必须尽早找到一个值得自己做一辈子的事情,这样才可能有比较长远的发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后,她把目光投向了葡萄酒行业。那时,制造葡萄酒还是一个没人注意的小行当,但产品周期性很强,资金周转很快,属于暴利产业。吴书仙选择了青岛作为发展事业的起步点。因为那里的天气适合葡萄的种植,当然也因为青岛有比较成熟的酒类消费群。吴书仙建议自己的前夫也就是当时的男朋友先行去青岛工作,一年后,她也从北京迁到了青岛。

当时青岛比较有名的酒类企业只有两家,吴书仙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了其中一家,担任该厂的销售经理。吴书仙如鱼得水,每次拿下的订单款项都有二三十万之多。酒厂的酒本身品质不错,再加上吴书仙的八面玲珑,因此业务量一下子就达到了高峰。但不久,问题又产生了,因为酒厂是家族企业,很多决策权都严格掌控在家族成员手中,可供吴书仙施展拳脚的余地太小了。更致命的是,管理者的经营思路比较传统,视野仅局限于山东境内,这种狭隘是她不能理解的。吴书仙的心又开始萌动起来。

这一次,她破釜沉舟,决定自己做老板掌控命运。她独辟蹊径,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酒类包装业务的外贸公司。在当年,这绝对是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前途未卜。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吴书仙慧眼独具,外贸公司迅速扩充,运行良好。有意思的是,因为当时吴书仙已经开始为一些杂志写酒类专栏了,没有人敢欠一个酒评家的钱,所以公司竟没有被赊过债,这在当时混乱的市场上也算是个奇迹了。凭借一定的知名度,再加上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吴书仙在酒类市场游刃有余。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快吴书仙便领教了,她的那些设计产品神速地被人模仿投产,充斥于整个市场。吴书仙有些无奈,她对自己的要求向来就是,做别人不能模仿的事。面对当时中国市场的没规矩,吴书仙知道自己又到了走新路的时候了。

去国外游学创业以放弃婚姻为代价

关了公司的吴书仙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去法国学习品评葡萄酒的课程。她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女葡萄酒品酒师。

当然,这个决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之举,早在做酒类推销员的时候,无名小卒吴书仙就发现市场上有不少的假酒,也就是那种加了水、香精、糖精而兑出来的假葡萄酒,而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种也叫葡萄酒的酒和千酒有什么区别。如果她不是业内人士,也是不可能有途径知道的,葡萄酒业的水实在太深了。所以如果要销售优质的葡萄酒,根本在于葡萄酒知识的教育普及,否则根本打不开市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别人不做,那么只能由她吴书仙来起头。

吴书仙自费跑遍了山东所有的酒庄。到后来,她甚至达到了瞟一眼葡萄,就知道葡萄优劣分级的境界,一个小小的酒类推销员几乎成了半个农业专家,以至于当地的农民者时巴她当作座上宾,甚至会主动开着摩托车来接她去家里玩。就在那段时间,吴书仙不动声色地做好了未来的积累。

尽管如此,吴书仙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成为葡萄酒行业的一把手,仅在国内折腾是不行的,还要多跑国外的酒产区,去国外学习品尝。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葡萄酒理论的支撑。吴书仙决定趁刚关闭公司这个时机,去国外游学。

她来到葡萄酒之乡——法国波尔多,开始了异国学习之旅。边学法语,边学习品尝,边访问酒庄,学习有助于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的推广经验,吴书仙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法国人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吴书仙,她生日的时候,他们竟然拿出了和她生日相同年份的酒一起庆祝。最有意思的是,当时法国葡萄酒协会为了表彰吴书仙,还专门为她一个人升了国旗。

但在法国呆了一段时间后,吴书仙发现自己的目标应该是世界各地的美酒,更应该尽快学以致用,回国为消费者做点事。她要做一个中立的酒作者,而当时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行当。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私人原因导致她决定提前回国,那就是对自己的婚姻作一个彻底了断。

猜你喜欢

  • 阳光的味道

    又是大太阳。把柜里的冬衣、棉被都晒出来,热热闹闹一阳台。看见阳光照着那些雪白的、花红柳绿的织物,有一种祝福的稳妥与快乐。小时候,与见过太阳的被褥十分亲近。只要一贴上身,就像听到摇篮曲,立马安心地做梦。刚刚见过大太阳的棉被,有柔柔的、淡淡的暖

  • 家有小女

    喜欢读汪曾祺的书。去年的世界阅读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来访,问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谁,答曰:汪曾祺。也是,这个老头儿真不简单,从容淡定,潇洒成文,平平常常的方块字一经他组合,便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有了韵律,还有了许许多多只可意会不

  • 沉思散记

    我们像是诗篇散失的一行诗句,永远感到它和其他诗行是押韵的,必须找到它们,否则它就完不成它自己的使命。这种对尚未达到的境界的追求,便是人心里最伟大的冲动,它促成了人的一切最佳创作。人似乎深切地感觉到在其生存的根子上有一层隔阂,他呐喊着要求引导

  • 袁世凯曾三令捍卫西藏主权

    窃国大盗”袁世凯,曾因二十一条”而被称为卖国贼”,不过,他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初,曾发布三道命令,捍卫西藏主权。对此,英国公然表示不承认中国关于对西藏主权的宣示,一手炮制了西姆拉中、英、藏会议&rd

  • 保管员

    爱因斯坦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当时任普林斯顿大学病理科主任的托马斯·哈维,虽然和爱因斯坦只有一面之缘,却有幸成为爱因斯坦的验尸医生。他突发奇想:自己何不将爱因斯坦的大脑

  • 古人上夜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但古代也有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童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敲钟得有值夜班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

  • 梅德韦杰夫16岁的誓言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因为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

  • 林肯舞弊

    素以诚实著称的林肯为了在1860年获得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使用了伪造入场券、不让对手的支持者入场、对选举人封官许愿等办法,最终如愿以偿。据说他的许愿,在当选总统后倒真的兑现了。1860年5月16日这一天,火车载着4万名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