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工地上的雷锋

工地上的雷锋

收录日期:2025-11-20 17:00:56  热度:9℃

老板雷霆震怒,只有他明白企业立足发展的真谛,这一次,他决定要学一回“萧何月下追韩信”。

张长军是一个民营路桥工程公司的老板,这年40挂零,身家超过了几个亿。

现在,他放下公司一大摊子事不管,正心急火燎地驾着奔驰汽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干什么?要追回一个人,一个刚刚被辞退的打工老头。

莫不是这老头牵扯进了一桩什么重要事件,或是像韩信一样的关键人物?都不是,就是个无关紧要的一般人。

老板追的这个老头叫李峰,是个改制下来的老国企职工,56岁,长得疙疙球球的。年初经朋友介绍来,说原国营企业就是施工单位,常年做仓库保管员,省劳模,老板就安排他管仓库。

但渐渐地,大家对他有些嘲笑了,背地里说他神经,原因是他在工地上学雷锋。

项目部的大院长约100米,宽50米,自从李峰来后,不用别人吩咐,每天肯定打扫一遍。还有厕所,不仅一天扫一次,隔三差五要用铁锨杵杵里面的粪便或者掏一次。50多岁的人了,一干就是满头大汗的。几个人合住的宿舍,也是他打扫,不仅地板擦得锃亮,大家的被子搞得方方正正,床单也平平整整的,他说在部队这叫“整内务”。

往往有这种情况,不该你干的你干了,还经常干,这个事儿就落你身上了。有时老李偶然不舒服或工作忙没来得及干,有人就会找到宿舍或仓库里提醒他:“雷锋,院子还没扫呢,刚才张总说让扫一遍。”“老雷,不知谁闹肚子,屎都拉到了边上,你去扫了它。”老李就连声说着:“这就去,这就去。”

也有相好地劝他:“你犯得着吗?一分钱不多挣,干了也没人说好。”

老李就说:“咱干活不是为了落好或多拿钱,看见哪不整齐心里别扭,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多干点儿累不死,还能活动活动筋骨,像我这么大岁数,多干活没坏处。”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虽然落不了什么好,也不会落坏。可老李最终因为多管闲事得罪了老板小舅子。

小舅子从工地拉走一批钢筋头卖了,以往这种事都是他办,也是老板“肥水不流外人田”默许的。老李却觉得不对劲,等老板来了就说:“从工地上拉出去的东西,应该履行一下出库手续,并且找一个第三者监磅,这样才会增强办事的透明度。”老板随口问:“拉走了多少?”老李说:“估摸有20多吨吧。”老板到了财务室就问:“我小舅子交没交卖废铁的收入?”会计说:“交回来5吨的款。”老板心里有数了,逮机会就把小舅子骂了一顿。小舅子后来知道是老李汇报的,就事事找麻烦,老李的日子越发难过了。

转眼就到了年底,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这里也是年底发工资。民营企业人员流动特别大,一般是新来的观察一年,挑一些工作踏实的长期留用,表现不好的就辞退了。发工资也有规律,如果在阳历12月以前把工资结算了,基本就是辞退了。留用的大都等到农历春节前夕才结算工资放年假。这个企业还有个规定,管理人员由老板决定去留,一般工人由劳动资源部自行决定。老板的小舅子是资源部的主管,老李自然就在辞退之列了。

小舅子把辞退决定告知了老李,让他到财务结算工资,还特意“忠告”了几句:“咱个体企业不是学雷锋的地方,以后不管到哪儿打工,安分一些为好。”

老李什么话也没说,领了一年的工钱就默默离开了。

半中午时,老板开着车来到了项目部,见院子没扫,就问:“老李呢?”

有人告诉他:“你的小舅子把他辞退了。”

老板问:“为什么?”

那人说:“不知道。”

老板就气冲冲地来到了办公室,把小舅子叫了过来,劈脸就问:“为什么辞退老李?”

小舅子说:“年终淘汰吧。”

老板又问:“淘汰的原因?”

小舅子吭哧了半晌才嘟嚷道:“大家都说他有点神经。咱是个体企业,你看他,竟然跑到这里学雷锋来了。”

“放你娘的屁!”老板一生气,竟连自己的岳母也骂了进来,然后接着骂:“学雷锋有什么不好?人家所做的哪一项不是爱护这个企业、为咱们无私奉献?”

这时,大家听见吵闹,一齐拥到办公室门外听着。

老板大声说:“我虽然不喜欢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对老李这人、这种做法是认可的。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和企业,全靠这些人支撑着正气,他们是我们时代的脊梁,你懂不懂?一像你这种东西,什么年代也是汉奸!”

说着就问:“他走多长时间了?”

有人答:“一个多小时了。”

老板说:“上网查查,他回家坐哪次班车。”

有人赶紧去办了,一会儿汇报说:“上午10点多分别有一趟火车和一趟长途快客,快客走京沪高速公路。”

老板就说:“王宏志,你马上带人到火车站,在候车室里找,找不到就在检票口等,见了他一定给我请回来。我去长途车站,如果班车发出去了,我就沿高速公路追。”

那个叫王宏志的说:“张总,你就别去了。宏瑞集团的马总一会儿就到,你们不是约好上午谈事吗?”

老板说:“你糊涂!咱们现在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一个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人赶走了。这事传出去,我们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好人谁还到这里来?还有人勤勤恳恳工作吗?有什么比挽救企业名声和风气重要?我不仅要亲自请他回来,还要给他加薪。我就是要竖起这面旗帜,让企业充满正气!”

猜你喜欢

  • 创作再苦,也是种享受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徐悲鸿、吴作人是他的老师。他从教60年,培养了包括陈丹青等人在内的众多美术精英。他是为数不多的不卖画的大家,“我没卖画,我愿‘喝粥’,喝粥长寿。”遇到流失在外的文物,他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换。他在北京西山戒台寺

  •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

  • 孙中山坚决不让胞兄任广东都督

    据史料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广东都督一职由谁担任一事久决不下,广东地方人士与社会团体于是致电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提议选举孙中山长兄孙眉为广东都督,这使本来就很棘手的广东都督举荐风潮平添了一个插曲。孙中山胞兄孙眉(1854~1915),与

  • 出卖自己的人

    当火箭队老板莱斯利·亚历山大和姚明签约后,还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就被泼了一头冷水:他的邮箱里收到一封告密姚明的信件。告密人在信中说,他是姚明的一位铁杆球迷,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身体状况和打球的临场发挥状态。信内大篇幅分析了姚明

  •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1949年是沈从文的一个重要关口:他转入了在历史博物馆三十年的日子,一生由此断然分成鲜明的两段: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事隔多年,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在北京崇文门寓所平静地回忆道:1949年二三月,沈从文不开心,闹情绪,原因主要是郭沫若在香港发

  • 医圣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

  • 鲁迅和梁实秋

    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在关注着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是当时流行的散

  • 那些台湾的诗人们

    年近六十岁的台湾诗人席慕容,终于带着她的第七本诗集回归了。诗集名叫《以诗之名》,依旧书写她的“原乡”和“爱情”。席慕容的回归,也让人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诗歌的繁花似锦。那个年代,席慕容的爱情诗让许多少男少女心中开出了花朵;余光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