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不通外文的翻译家

收录日期:2025-11-20 19:44:37  热度:9℃

林纾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正式译介西方文学第一人。他虽然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却与魏易、曾钟巩等人合作,以“耳受笔追”的方式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对西方文献的引进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力合作

林纾有一位同乡叫王昌寿,1885年曾赴法留学6年,法语精湛。他回国后给林纾讲了许多外国名著,使林大开眼界。于是,两人开始合作翻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由王昌寿口译,林纾用文言文记录下来。那时,闽江的一条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致:王昌寿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昌寿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很快流传开来。

在之后短暂的27年生命里,林纾与魏易、陈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60余部西洋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多才多艺

除翻译外国名著外,林纾还精通文学写作和绘画。辛亥革命后,他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碧血录》,书中虽以恋爱故事为主干,但它涉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描写的生活面极其广阔,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后来,他又陆续写了《金陵秋》《劫外昙花》《冤海灵光》《巾帼阳秋》《官场新现形记》等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林纾23岁时曾拜师陈文召学画,其名气不下于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他擅长花鸟,得师真传,晚年定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创作。作品灵秀略似文征明,浓厚处近戴熙,传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图》《仿王椒畦山水图》。军阀吴佩孚在他51岁生日时,愿出巨资请林纾画一幅祝寿图,林纾鄙夷其执政时草菅人命,一口拒绝,在当时的京城传为佳话。对于后学,林纾则竭尽全力予以提携。1919年,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初到京城,想以卖画为生,但当时整个北京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为了摆脱困境,齐白石登门拜访林纾,林纾将其绘画全部收购,并在自己编审的《平报》上发表文章,极力推崇齐白石的画作。这些幕后工作,帮助齐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气,终成一代国画大师。

猜你喜欢

  • 我所知道的陈道明

    陈道明不是艺人。直说,我非常讨厌艺人这个称呼,我和道明交流过,他也很讨厌。因为我们觉得,艺人是60多年前在中国大陆通行的一个对演艺工作者带有蔑视的称呼,是被人戏弄、侮辱和伤害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艺人这个名词一夜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的文

  • 缺乏魅力者的竞选逆袭

    1948年的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在“杜鲁门总统注定连任失败,共和党必胜”的氛围下拉开了帷幕。众多新闻媒体、政治家、政治评论家之所以会如此认为,是因为共和党在本次选举中优势非常明显:从1933年开始,民主党已经连续执政长达13年,美国民众普遍认为

  • 你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十几岁的时候,谁没想过未来呢?中学时,我特别爱好文学,崇拜作家,看各种文学杂志。我看到林斤澜回忆汪曾祺时说,“动动手指就来钱”。那时物价低,汪老随便一笔稿费,就足够大伙去味道不错的馆子撮一顿。得,那一刻,我心中顿时升腾起了作家梦。我的作家梦

  • 口才薇幽默

    一次在横店影视城拍戏,听朋友说一家小店鸭爪的味道非常不错,赵薇就风风火火地跑去,边挑边问:“老板,这鸭爪怎么卖?”“3元钱一只。”没想到她竟逗贫讲价:“便宜点卖吧?2元8角成不?2828我发我发,大家都发嘛!”闻此,老板也乐不可支。下面,不

  • 精彩一棵向上攀爬的藤

    16岁,他为了做一本杂志,常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罚写“不再不务正业”的保证书;18岁,他用全部的生活费来创业,结果赔了个精光;19岁,他再次创业,申请办理休学。看着别人都在象牙塔里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而他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创业梦而要休学,母亲非

  • 梅兰芳的“仙气儿”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

  • 母子之间

    我入宫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为子,同治和光绪的妻子都成了我的母亲。我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按说正统是在同治这边,但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不管这一套。她使用太后权威,把敢于和她争论这个问题的同治的瑜、瑨、珣三妃打入了冷宫,根本不把她们算作我的母亲之

  • 说辞读书有什么用

    因为7年前,我在《百家讲坛》讲过收藏,所以很多人都熟知我的收藏故事。收藏本身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没想到它在我中年以后逐渐成为我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我把它做成一个博物馆。那么今天呢,我到这儿来应该是讲这个,就是你们最爱听的这种励志故事。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