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青风内障

青风内障

青风内障是指起病无明显不适,逐渐眼珠变硬,瞳色微混如青山笼淡蛆之状,视野缩窄,终至失明的眼病。病名见于《太平圣惠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之间,男性略多。由于本病进展缓慢,一般病状不明显,故早期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视力已难挽回,终于失明。因此,临床上必须注意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病因病机]

一、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二、脾湿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升扰。

三、竭思劳神,用意太过,真阴暗耗,阻虚火炎。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气血失和,脉络不利,神水瘀滞,酿成本病。

[临床表现]

发病可无自觉症状,或于瞻视过久,劳神过度之后,一时微感头晕头痛,眼珠胀痛,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花等。病初起视力尚好,检视眼内外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中心视力尚可,视野日渐缩窄,瞳神轻度散大,瞳色淡青,指扪眼珠稍硬,眼压偏高,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增大。若用检眼镜观察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生理凹陷稍深,颜色稍淡,中央血管略向鼻侧偏移,或呈轻度屈膝爬行状。有时在视神经乳头处可见动脉搏动。病情严重时,中心视力减退,视野高度缩窄,眼珠胀硬,眼压可达6.67kPa(50mmHg)左右。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凹陷深大呈杯状,颜色苍白,血管明显偏向鼻侧,呈屈膝状爬行而出。最终,至中心视力消失,盲无所见。

[诊断依据]

一、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男性居多。

二、早期无明显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有轻度眼胀不适,头晕头痛,眉棱骨、前额、眼眶胀痛,视力疲劳。

三、早期中心视力不受影响,但视野逐渐缩窄。早期视野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和视野缺损、中心外暗点等;晚期视野缩窄,甚至呈管状,最后中心视力完全丧失。

四、眼前部多无改变,前房角为开角。

五、眼底检杏:视乳头具有典型青光眼杯改变.且逐渐加深加宽,血管向鼻侧移位,多呈屈膝状,晚期视乳头苍白、萎缩。

六、眼压偏高,24小时眼压波动较大,激发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绿风内障转入慢性者,其自觉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青风内障。但前者常有典型小发作史,而青风内障无自觉症状;前者的视乳头凹陷常较青风内障浅;前者前房为窄角且有粘;连,而后者多为宽角。主要的鉴别方法是在高眼压情况下检查房角,如房角敞开,则为青风内障。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气郁化火

[主证]情志不舒,头目胀痛,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喜条达,情志不舒者,肝气失于条达,气郁则容易化火,气火上逆,故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胁为肝脉之所过,气阻脉络,则胁胀不适。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故胸闷食少,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脉细乃肝有余脾不足所致。

[治法]清热疏肝。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意在清热疏肝,若用于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可加熟地、女贞子、桑椹子以助归、芍滋阴养血。若用于肝郁而化火生风者,可去薄荷、生姜,选加夏枯草、菊花、钩藤、山羊角、赤芍、地龙等以增清肝熄风、通络行滞之力。

(二)痰火升扰

[主证]头眩目痛,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痰火升扰,流窜经络,上蒙清窍,则头眩目痛。痰火内扰,心神不安,胃失和降,故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且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以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陈汤)为燥湿祛痰、理气和胃的基础;用竹茹,枳实入胆、胃清热,降逆和胃;用黄连清热燥湿,除烦止呕。诸药共奏清热祛痰,和胃降逆之效。

(三)阴虚风动

[主证]劳倦后眼症加重,头眩眼胀,瞳神略有散大,视物昏朦,或观灯火有虹晕,失眠耳鸣,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劳倦太过,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肝风上旋,以致头眩耳鸣,眼珠胀痛,瞳神微散。阴虚血少,瞳神失养则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夜卧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等皆由阴虚血少,水不制火所致。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原方重在滋阴养血,柔肝熄风。虚火尚旺者,方中酌加知母、黄柏、地骨皮、丹皮、赤芍之类降虚火,化瘀消滞。

(四)肝肾两亏

[主证]病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加深扩大,甚至呈杯状,颜色苍白。全身症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肢冷,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元气衰惫,肝肾精血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微,故视力减退。视乳头颜色苍白无血色,中央凹陷如杯状,为失于精血濡养所致。既病之后,脉道阻塞,神水瘀滞,故眼珠胀硬不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等,尽皆肝肾精血不足的全身症。若还兼有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间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则偏肾阳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肾气丸加减。杞菊地黄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者,若嫌力薄,酌加菟丝子、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等。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的基础上再加肉桂、附子而成,于水中补火,鼓舞肾气,协调阴阳。适用于本证肝肾不足,肾阳偏虚者。若兼气血不足,可于方中酌加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等。

二、外治

(一)滴用抑制房水生成的0.25%~0.5%噻吗心安眼液.每日2次。

(二)滴用缩瞳剂1%~2%毛果芸香碱液,每日3—4次,亦可视病情而定。

三、针刺疗法

参见绿风内障。

四、其他疗法

经上述治疗不效,宜结合西医手术治疗。

[预防]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难从根本上防止发病。一般是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努力,力求减低对视功能的损害,避免致盲的严重后果。通常采用如下措施:

一、开展对本病有关知识的宣传,在30岁以上成人中进行普查,以发现早期病例。

二、临床上凡发现如下可疑本病的患者,应在眼科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一)出现一过性虹视、雾视现象,并伴有头痛,但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不能解释莳视菠秀及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特别是戴镜或频换眼镜仍感不适者。

(三)家族中有本病患者,而本人兼有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或其他可疑症状者。

(四)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视神经乳头或视野出现可疑变化者。

(五)在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大于1.07kPa(8mmHg),或眼压高于3.2kPa(24mmHg)者。

[预后]

本病治疗不效或治不及时,终将失明。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宜令将息,便须服药,恐久结为内障。不宜针拨,皆因五脏虚劳所作。”

猜你喜欢

  • 风湿性关节炎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5)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亢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

  • 滋肾解毒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熟地黄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所创,系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