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证为寒饮伏肺,化热作咳。治以宣肺蠲饮,化痰止咳为主,稍佐清热之品,方选小青龙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克,桂枝6克,白芍15克,五味子6克,干姜3克,法半夏6克,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炒杏仁(打)10克,桔梗1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浙贝母10克,知母10克,炙紫菀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咳减,痰多易出,继以此方少佐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之药治疗3周而愈。

按:小青龙汤乃仲景治疗支饮、溢饮、肺胀等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止咳;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祛风散邪;干姜温肺暖脾,细辛化饮通痹,二药合用温肺化饮;半夏燥湿祛痰,蠲饮降浊;五味子敛肺,芍药益阴,并为佐制;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大凡感冒、咳喘,内有寒饮,有表证或者无表证者均可选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肺气肿等属外寒内饮者。阎艳丽教授临证使用本方常喜用轻剂,盖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此案患者寒饮留滞于胃脘,而见“腹部怕凉,喜热饮,吃凉便可引发咳嗽”;寒饮阻于中焦,从肺脉上侵射肺,故见“腹中有寒气上涌作咳,痰质稀白”;“痰质时有发灰”,灰为肾水之色,此为久咳已有耗伤肾气之虞。选用小青龙汤加减为治,因其表寒不显,故改生麻黄为炙麻黄,且以少量,不取其发表,专取其止咳平喘之功;病久肾气受伤之象初现,故去细辛,以防止其“拔肾根”;又因患者舌红,苔微黄腻,脉象弦数,乃是寒饮久郁,已有化热之征,少用干姜3克,既不违背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又伍以清热化痰之药生石膏、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知母等兼顾饮郁化热之标。同时加入桔梗、杏仁、紫菀宣发肃降肺气,以恢复肺主气司宣降的生理功能。且茯苓、半夏相合为用,又有培土生金,健脾化饮之意。全方温化寒饮,清热化痰,并行不悖,切中病机,方获良效。

猜你喜欢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

  •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

  • 新生儿硬化病中医诊疗技术

    新生儿硬化病系新生儿指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点,同时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拒乳,以及全身各系统功能低下或受到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病因主要与寒冷、感染、窒息,早产等多种病理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冬

  • 鹿茸益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

  • 急性脊髓炎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