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剩饭管理学

剩饭管理学

收录日期:2025-11-20 12:09:42  热度:9℃

从环保的角度看,倒掉一碗饭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恶感要小一些,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剩饭不出3天会腐烂降解。但是,长期关注香港的食物浪费、垃圾处理的独立记者陈晓蕾说:“如果你吃一盒叉烧饭,10块叉烧只吃了7块。你死后,7年后已经化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3块叉烧,埋在填埋区域10年都不化。”

香港的3个垃圾填埋区即将饱和,其中有1/3是厨余——剩饭剩菜、瓜皮果壳、超市处理的过期食品。但是,单纯从道义上谴责浪费,作用有限。陈晓蕾在内地看到餐桌上居然有鲍鱼剩下——餐桌浪费背后有面子的问题,也有体制的影响。比如,鲍鱼或许是公款消费的一部分。

“剩饭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政府颁布的某条法令,或者由政府主导的某项运动来解决。《剩食》一书的作者陈晓蕾告诉我们,在香港,剩饭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社区市民和活跃于社区的NGO长期不懈的努力。

“环保是一个很生活的题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只是颁布某条法令。处理厨余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关键是让市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处理。”陈晓蕾说。所以,每次被问及一个城市该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厨余时,她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释。在香港,每一个社区、每一个NGO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没有一个通行的、统一的办法,也没有政府强制主导的行为。事实上,在“剩饭”问题上,政府还得向经验更为丰富的NGO请教,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深入社区解决问题。

曾经在日本研究过有效微生物的刘家强成立了“微生物技术小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日语“发酵”一词的音译),用于分解厨余。本土Bokashi的价格相对低廉,厨余发酵后可以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发酵过程中不会有异味,特别适合屋顶种菜的家庭。

乐饷社主要接受食物生产业界捐赠的食物,再转送给十几个慈善团。香港的很多食品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会将卖得不好的食品整批丢掉。比如,面太脆,影响了口感,就会被丢掉。乐饷社与很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商会找到进口商,将这些面要过来,由慈善团体送到弱势人群手中。

捐助者由于担心捐出食品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律师写一份合约,承诺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现问题,不可以诉诸法律。这是遵循了《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精神,该法原意是为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对弱势人群施以帮助。

无论身处哪种社会环境,个体都可以选择不浪费或者少浪费的方式生活。在《剩食》这本书中,陈晓蕾用一碗鱼骨熬制的鱼汤讲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蒸鱼不放酱油,吃的时候蘸酱油便可。吃剩下的骨头、鱼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钟,就是一碗鱼骨浓汤。浓汤去掉鱼骨放入冰箱冷冻,用来焯菜、煮面、当上汤。还有一个绝妙做法:鱼汤加豆腐一起煮,再撒上一把冰冻小虾。好生活与月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爱惜食物不只是节俭的体现,当代年轻人主要还是受到环保教育和绿色革命的影响。陈晓蕾说,在英国,年轻人吃素、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比例比他们的父辈高;台湾有很多返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想继续被纳入消费社会的体系,不想过一种被商品塑造的生活,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努力赚钱,让自己每天压力都很大,实际的生活质量很差。

还有很多处理厨余的案例,比如用废弃的鹅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替代化学清洁剂。这些“慢生活”方式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相悖。如果自己没空去做,可以去买这样的产品。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消费方式。

猜你喜欢

  • 寄存梦想的女孩

    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历来不缺感动和泪水,然而,这个女孩的到来,不但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潸然泪下,而且更为她那个“特别”的梦想而感到心疼不已。她叫冯莹,来自河南郑州。刚刚度完蜜月的她一上场就大声宣布,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新娘,因为他找到了一个

  • 一句话成就六小龄童

    他曾经在荧屏上塑造了一个涵盖中国几代人共同记忆的经典形象,至今仍无人超越。他,就是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但让人意外的是,他的成功,竟然是来源于一句话。六小龄童,原名章金莱,祖籍浙江绍兴,生于1959年,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南猴王“六龄童”章宗

  • 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很快,梁实秋物色了另外4个人和他一起

  • 让自己低到尘埃里

    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是清咸丰年间的状元,历任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权高位重、名震朝野,但这样一位身居要职的当朝一品大臣,却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因而赢得了大家的敬重。1899年

  • 姬十三:没有梦想,生命就干枯了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这个神经生物系的博士,从2004年开始向媒体投稿。那时,他的文笔以幽默见长,擅长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2007年,在写了三年的科学专栏后,临近博士毕业,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

  • 马云和俞敏洪的高考故事

    数学考1分的马云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一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的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

  • 周恩来“高考”落榜日记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著名的自励诗出自当时只有19岁的周恩来之手。1917年,周恩来报考了清华大学,但因严重偏科导致落榜。后来,他得到朋友资助,到日本的语言学校复读,以期能考上日本的大学。然

  • 青春经不起等待

    我是一名演员,演了40年的戏。我在台湾出生,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还没有起飞,所以海员的待遇算是不错的。我爸爸就鼓励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你就去念海专吧。”我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也没考上,人生最宝贵的十六七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