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8:28  热度:11℃

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

很快,梁实秋物色了另外4个人和他一起进行翻译工作。那4个人分别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和叶公超。梁实秋打算,他们5个人,最少6年,最多用不了10年,便能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那4个人都没有干多长时间,便先后退出了翻译小组,只尴尬地剩下梁实秋一个人。

思来想去,梁实秋觉得既然自己已经作了决定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自己不能当“逃兵”。思来想去梁实秋便决定一个人把责任全承担下来。

就这样,梁实秋开始废寝忘食地工作起来。在抗战爆发前,他顺利地完成了8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在极其坚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对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终于,到了1967年,由梁实秋独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37部作品的中文译本全部出齐,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对于取得的成绩,梁实秋看得很淡然。他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长年累月,其间也得不到鼓励……说实话,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已。”梁实秋的一番话,曾让许多人听后感到心酸。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着精神,得益于他一心一意地投入,更得益于他那肯吃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要想成就大事,更要锲而不舍地投入。

专注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是“十年磨一剑”的等待。所以,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大抵都具有这种执着精神。而学者梁实秋,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劲头,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

猜你喜欢

  • 你就是那只“丑苹果”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一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一斤,不然我不买

  • 败给了“没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都败给了看似没意思的小事。1我所在的这条小街东西两边有很多小商店,卖的都是些日用小百货,物品的种类、价格相差无几。只是大多数人都喜欢进东面中间的“客悦”商店,进去后质量、价格一概不问,直接拿东西付钱。那家小店跟别的店唯一不同的

  • 捡了便宜就别卖乖

    朋友和家人到云南大山旅游,返程时,大山某段路发生了交通事故,堵车很严重。见路上的车排成了长龙,大山里的村民赶忙背着一筐筐芒果和蓝莓来卖。此时被堵的好多人是又饥又渴,他们见了新鲜的水果,兴奋得不行。山民们很朴实,三个超大芒果才要价10元,蓝莓

  • 当鸟儿放弃了飞翔

    在二百多年前,新西兰有很多种不会飞的鸟儿,它们悠闲地在新西兰广袤的大草原上散着步,尽情地享受着新西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然而,二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鸟儿却相继灭绝了,到今天,在整个新西兰群岛上,不会飞的鸟儿只剩下了一种。这种灭绝现象引起了鸟类

  • 不会做饭的一代

    越来越多的80后甚至90后开始成家立业,独立生活。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他们都不大会做饭。没孩子时,下馆子回家,可以凑合。可有了孩子,做饭便开始成为一件再难逃避的现实问题。过去人讲,活着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过去物质匮乏,人活得艰

  • 那点心计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统计:女人为自己买的衣服,其真实价格往往比告诉丈夫的要贵20%。人生的谎言有很多种。最会撒谎的人,永远只会篡改其中20%的真相。因为,良心面前,他无太大压力;对面那个被欺骗的人,也不会有太多损失。生活有时是如此。不见得非得一

  • 适度自卑

    做人处世,拥有适度自卑,乃是明智之举。我们凭什么同人家平等?社会上不知有多少聪明能干的人士,天天在办公室与各路人马周旋,早已炼成火眼金睛。曾经同一位友人斩钉截铁地说:“你我身份从未平等!我有事,找你;你有事,找自己。”高人一等,不知要付出多

  • 卑微工作的启示

    从小到大做过的卑微工作并不少,从中得到的启示也有很多,卑微工作教会我的东西也让我一直很受用,相信这些启示多少也能让你觉得有用。小学三年级时有了第一份工作:春季到山上去采摘蕨菜,然后拿到市集上卖。母亲帮我将采回的蕨菜一捆一斤地扎好,还把蕨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