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从不流露的爱

从不流露的爱

收录日期:2025-11-20 14:10:11  热度:8℃

她曾无限风光的岁月

我一共有四个母亲:生母、养母、继母和岳母。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养母。母亲念过私塾,有点儿文化。在我小时候,她经常会给我说些历史故事。

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个风光无限的女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国民党的将级军官,深得阎锡山信任。

母亲虽然是姨太太,但前夫却对她宠爱无比,去哪都会把她带上。那个年代,人们连火车都很少坐,她却坐过飞机。在当地一提起她,没有人不知道,她像个明星一样被人关注。

当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母亲的风光日子也跟着结束了。阎锡山要带上她的前夫一起去台湾。当前夫跟她说一起去台湾时,母亲扭头说:“你去台湾吧,我留在这里。”前夫见劝不动她,也横下心说:“我也不走了,留下来,我们一起好好生活。”两个人就都留了下来,但她的前夫因被作为“战犯”抓起来了,判了20 年。被关进去的时候,母亲呆坐在家里哭了很多天,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

过了很久,在别人的介绍下,母亲认识了父亲。两个人的结合属于偶然,但要是没有这种巧合,我也不会被他们收养。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也不好说。因为我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我甚至可以把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源到母亲的身上。要是没有当初她独特的爱和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也不会有今天的我和今天的蒙牛。

她总和别人的母亲不一样

我叫她“妈妈”,但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出生在呼和浩特远郊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生父任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公粮,生父作为小队长得带头交,可是又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把办法落在卖孩子上。我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他狠狠心,就把我卖了,价钱是50 元人民币。那时候的50 元不得了,一元钱相当于一块现大洋。城市每人每月有5 块钱生活费就够了,农村则只需3 元。

就这样,毫无血缘关系的我们成了至亲。

母亲不能生育,她一直都想有个孩子。我被抱回家后,父母都欣喜若狂。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备受溺爱。可自打我记事起,就没有尝过被宠的滋味。相反,母亲对我严厉得近乎苛刻。

那时总体生活水平都不高,一般家庭都是粗粮细粮混着吃。我去别人家玩,看见别人家的父母都是自己吃粗粮,把细粮留给孩子吃。而我们家却不是这样。每天三餐,两顿窝头,一顿馒头。父母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我很不解,委屈地说:“我刚去隔壁玩,他妈妈只吃窝头,不吃馒头呢。”母亲瞪了我一眼:“馒头要吃,窝头也要吃,家里一人一份的,该你吃的,不少你一勺,也不多你一碗。”唉,我心里暗自叹气:怎么摊上了这么个妈妈,一点都不宠孩子。

在别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到了她眼里却是丝毫不能通融。她要是规定了我出去玩半个小时,我也同意了,那就必须在半个小时之内回家。即使晚回去了一两分钟,那也要挨打。

她打我前,还会问:“该不该受罚?”我说:“该!”马上就有劈头盖脸一顿打。挨打时,我心里恨透了这个女人:一点温情都没有,这么小的事情也这么苛刻计较!

惩罚归惩罚,等罚完了,该对我好的地方,她也不比别人家的差。其实我穿的吃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但这丝毫不能减轻我那时对她的“意见”,总认为她无情冷漠。

她这种冷酷的爱,是到了很多年以后我才领悟。也许这就是她独特的表达方式——大爱若恨。她不是不爱,而是期望我成为一个有原则、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所以不愿意溺爱。

我把两角钱送回去了

有一次,我跟她去逛街,买完东西后,我们拎着一堆东西往回走。走了大约一里地,我停下来歇了一会,母亲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天很热,母亲拿出钱来让我去买冰棍。忽然,“啊”了一声,她摊开钱说:“刚刚那个售货员多找了我两角钱。”我也“啊”了一声:“真的啊!那可以多给我买支冰棍了。”我伸过手去拿,母亲啪的一声打了我的手:“冰棍不少你的,你先把钱给人家送回去。”我只听过少找了钱跑回去问售货员要的,还没听过多找了钱主动还回去。我努嘴说:“才两毛钱而已,我们都走这么远了,我懒得回去了。”母亲也不逼我:“根根,你看,刚刚你去店里,那售货员阿姨对你多热情,还给你麻糖吃。可是,她多找了钱,我们要是不退回去,她就得赔钱。”我抢过母亲手里的钱,一溜烟地跑了回去。

当我把钱递到那个售货员手里时,她惊讶的程度不亚于欢喜,不停地说谢谢。

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吃亏是福,贪便宜是祸”是她常跟我说的。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现在对这句话有了很深的体会。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实实在在、堂堂正正地做人,总会赢得别人的敬重。

我所不知道的“地主”

母亲生前曾有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要想知道,打个颠倒。”上小学时,课本里常会出现地主和农民的故事。老师讲课时,无一例外地把地主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欺压农民,剥夺农民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听到那些故事,我心里恨透了地主,旧社会的农民原来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回到家,母亲给我温习功课时,我就把对地主的抱怨一股脑儿地跟母亲吐了出来。母亲摇摇头道:“根根,你认识地主吗?”“当然不认识。”“不认识你怎么知道地主全部都是这样的?”母亲反问我。

“书里就是这么写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我理直气壮。

她说:“跟你先说个故事吧。我们村里有弟兄三个,老大是贫农,老二是地主,老三是雇农。”我有点惊讶,地主的兄弟怎么会是贫农和雇农呢!

她解释道:“你知道这个地主是怎么产生的吗?那三兄弟的父母临终前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三亩田地,一人一亩。三兄弟虽然是一家人,但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老大爱喝酒,后来就把地卖了买酒喝。老三喜欢赌博,钱输得快,地卖得更快。只有老二勤快,不打牌不喝酒不吸烟,勤勤恳恳地经营自己那一亩地,闲时还出去给别人干活。攒了些钱后又买了一亩,后来钱越多,他买的地就越多,到农忙的时候,一个人又干不了,就请人帮忙,于是开始雇短工了。冬天没活时,那些短工就离开了,可到了春天,再找从前那些短工,他们已经去别人家帮忙了。于是老二开始雇长工,把人长期留下来。到了土改时,把每个人的土地算一下,老大把地卖光成了贫农,老三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成了雇农,老二就是地主。这个地主就是这么来的,并不是书上讲的那样在家不干活,光指使别人干。他的财富在当时是合法获得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地主原来也有如此“正面”的形象,于是,我又追问:“那资本家呢?学校都说资本家比地主还恶毒。”母亲不紧不慢地说:“最早资本家也一样。一些小学徒脑子好使,加上勤奋好学,先是自己进城学点手艺,然后慢慢地自己开了个作坊,作坊越开越大,就创办了自己的工厂,那么他就是资本家了。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只要自己奋斗过,就可以像‘地主’或‘资本家’那样有钱,而且一个人好坏的关键不在于有钱没钱,而在于他的行为和品德。”“地主”或“资本家”从阶级的角度来看是个整体,但从每个“地主”、每个“资本家”的个体角度来看,他们的经历不都是一个样子,也有这样通过自己努力、勤劳致富的。她教导我:“每件事情你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所谓‘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只有这样,你所看到的才会更客观、更全面。”

她让我了解到了更加真实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凡一件事情,我不会只有一种想法,而是会有两三种想法。光有一种想法,可能真可能假,只有“打个颠倒”才会真正知道。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是怎么死的?

    颜真卿是中国古达著名的书法家,创颜体,被后世人称为楷书四大家。除了在书法上的成就之外,他还是唐朝时期名臣。唐中宗景龙三年,颜真卿在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出生,为颜师古五世从孙。颜家原本是琅琊临沂人氏,在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的时候迁到京兆府。颜真卿

  • 岭南三忠陈邦彦简介 陈邦彦怎么死的?

    陈邦彦是南明著名抗清英雄,为岭南三忠之首,曾经积极组织民间义士,进行抗击清军的活动。1603年,陈邦彦出生在顺德龙山的书香门第之家,字令斌,号岩野,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十八岁的时候考中秀才。陈邦彦考中秀才之后,多次参加乡试,都以落

  • 岭南三忠张家玉简介 张家玉怎么死的?

    张家玉,字玄子,号芷园,岭南三忠之一,为著名的爱国诗人,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张家玉生于公元1615年,去世于公元1647年,广东东莞万江镇人,广东沦陷之后,与陈邦彦等人进行抗清活动。人物档案姓名:张家玉别称:张文烈字:元子号:芷园国家:中国

  • 岭南前三家黎遂球简介 黎遂球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黎遂球?字号:美周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去世时间:公元1646年主要作品:《莲须阁诗文集》、《周易爻物当名》黎遂球早年的时候,跟随著名抗清义士陈子壮读书,攻读经书,学识出众。陈子壮是一个爱国富有民

  • 纸刑是真的吗?这是一种什么刑法?它还有别

    先来个段子吧!话说古代有种刑法,就是用纸一张张地往人脸上贴,边贴边用水将纸打湿,活活把人给憋死。被纸刑的人,为了呼吸,会努力让鼻孔喷气,把舌头尽量伸直捅破纸,死时的表情将无比丑怪。气氛正好,有人却突然冒出一句话,让人秒破功。他说,噢,面膜就

  • 北宋官员宋祁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宋祁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是个有名的才子,有着状元之名。他的哥哥宋痒和他一样,也是当时响当当的才子,是科考的状元。本来这个状元的名头是宋祁的,但是章献皇后觉得弟弟的排名不能在哥哥前面,所以就把宋痒点为状元,宋祁就从第一名变为第十名。但是在世人心

  •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长公主的生平介绍

    刘黄是光武帝刘秀的长姐,刘黄作为家中儿女中的老大,早早就帮母亲料理家务,还有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所以同弟弟妹妹们的感情很深厚。刘秀称帝后,就把长姐刘黄封为了湖阳长公主。刘黄的丈夫胡珍早逝,刘秀不忍看到长姐刘黄孤苦无依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就想再

  • 明朝名臣于谦是谁?他的生平简介

    一提起于谦二字,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德云社那个相声大师于谦,郭德纲的搭档。但是小编今天要讲的则是一位古人,是明代的名臣于谦,深受百姓的爱戴。于谦从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鲁迅先生为了提醒自己早起,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于谦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