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大碗和小碗

大碗和小碗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4:48  热度:9℃

表哥六岁的时候,姑母因病去世,给姑父留下大笔债务。八岁那年,姑父再婚。继母来自市郊农村,带来了六岁的弟弟。

弟弟娇惯不懂事。那年头,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可弟弟老嫌母亲,给自己盛的饭菜比哥哥的少,所以常常在饭桌上闹别扭。

几次吵闹后,弟弟从碗柜里找了只敞口大碗,坚持要母亲用大碗给他盛饭菜,不然就不吃饭。继母心疼地望着瘦猴似的弟弟,答应了,不过开出条件:“哥哥也要换只碗。”第二天在饭桌上,继母将一只新碗递到他手里,笑着冲他眨眨眼说:“弟弟小,做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弟弟见状,马上将新碗抢过去,和自己的大碗比,一看口径小不少,不吭声了,低头乖乖吃饭。

虽然觉得继母待他不错,自己也该让着弟弟,表哥心里仍然有疙瘩:在继母心里,亲生的毕竟还是不一样。

三年前,继母去世。上个月,父亲也撒手而去。那天,表哥到父亲生前住的老房子里收拾,在一堆杂物里,居然看见了那两只他和弟弟儿时的专用碗。

一个念头忽然从心头升起,表哥虽然觉得荒唐,还是按捺不住要试试。他用水把弟弟的大碗灌满,然后将大碗里的水朝自己的小碗里倒,结果,大碗的水倒光了,小碗还剩四分之一没满。表哥不信,把两只碗平放在桌面再比较,小碗接近直筒形,上下几乎一般大,大碗则口宽底窄,而且小碗比大碗高出一截。这就是两只碗的秘密,如此简单。表哥感到奇怪,自己怎么到今天才发现。

儿时一家四口围着方桌吃饭的情景又清晰呈现在眼前,继母给父亲盛好饭菜后,再给他和弟弟盛,兄弟俩每人的碗里都是满满的,然后才轮到她自己,末了常常是父亲看到剩下的饭菜少,又将自己的往继母碗里拨。记忆中的这一幕顿时变得好温馨,好动人。

于是,表哥和弟弟约好,接下来的星期天,带上各自家人,还有那两只碗,到郊外给父母扫墓。

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因其质朴,因其不事张扬,不求回报,有时即便被爱者也难以觉察,甚至产生误解。但是,爱毕竞是爱,终究有那么一天,这种爱,这种无私会被感觉,被认可,被传递,人的心灵也得以滋润、温暖和净化。

猜你喜欢

  • 张曼玉:偶像幻灭,偶像重生

    5月3日的北京草莓音乐节,狂风一阵接一阵,可这并不妨碍张曼玉要演唱的热情。开嗓前,她边捋着乱发边自嘲:我在百度上搜,怎么在草莓节上唱歌不跑调,但是我没有搜到,所以今天我还要继续跑调。        坦率到令人发指的她,本身就像8级强风扫过音

  • 大师的弯腰

    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便经常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

  • 骑兵统帅李牧

    李牧,赵国人。与赵之廉颇,秦之白起、王翦同列战国四大名将,并不是说战国就这四个名将,当然也不是他们四个是战国最厉害的统帅、其他人打仗都不如他们,要是这么理解的话,最起码吴起和乐毅会不服气。除了他们四个,战国还有好多厉害的统帅与将领,那为什么

  • 忠厚长者廉颇

    廉颇,赵国人,这次太史公的评价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这个评价淡淡的、毫无感情可言,这是在介绍他时,顺带捎上的,还不能算是太史公的一些看法,我们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只有太史公对蔺相如的一些评价、只字不言对廉颇的褒贬

  • 战神王翦

    王翦,秦人,司马迁对其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昨天上网查查关于他的资料,喜欢他的说司马迁有什么资格评价他、还有说他是战国第一名将、还有说没有他就没有秦始皇的一统六合,不喜欢他的呢,有说他不过是在窃取白起的功劳、还有说他常胜不过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

  • 杀神白起

    中华悠悠数千年,在那片大地上不止一次动乱不堪,却没有一个乱世像战国一样名将辈出,后世之乱虽然也人才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大多数是一个不世出的统帅加上数位政治家和阴谋家,比如楚汉,就是一个韩信算的是名将,而且是千年难遇的名将,刘邦御人之术少

  • 伪无赖,真英雄——刘邦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在几千年前江苏沛县中阳里,有这么一个游手好闲,混迹乡里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刘邦,不事产业,好逸恶劳他,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他为人慷慨仗义,待人又宽厚大方,所以与他交朋友的人很多,虽然都出身草莽但这

  • 浪子剑心英雄泪

    三十年前,武侠巨匠古龙与世长辞,从此,小李飞刀成绝响,人世不见楚留香。”天涯路,未归人。人在天涯断魂处,未到天涯已断魂。”浪子是没有家的,始终漂泊在天涯。傅红雪、孟星魂、楚留香、陆小凤古龙书中主人公多是浪子,浪子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