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杜三儿

杜三儿

收录日期:2025-11-20 16:20:58  热度:11℃

村里抗震救灾捐款的光荣榜刚贴出来,就引起来一场议论。

“真没想到,咱村一千多口人,竟让一条腿的残疾人抢了个第一,你说那些整天价哇呀哇呀说嘴训人的大人物和吃喝玩乐的大老板也不知道看了脸红不脸红?”

“谁比得了他呀,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不饿,人家没钱了找大队,不是给米就是给面的,要搁我这风头也会出。”

“你这话可不对,要说人家杜三儿可不是那种人。自打他爹妈死了以后,人家整天杵着个拐到处捡破烂儿,从没找过村委会,比他强的都申请低保,他就是不要。”

“你说这杜三儿是不是缺心眼儿,一不党二不团的,逞什么能耐,家里的电视还是他妈给他留下那十二吋黑白的呢!”

“要我说呀,人家杜三儿那叫觉悟高,别看一条腿,不贫不厌,靠自己卖力气养活自己,是自强。”

“这也怪了,你说这杜三儿怎么就攒了那么多钱哪!两千块呀,这得卖多少纸袼褙、可乐瓶呀!”

村民众说纷纭,杜三儿却跟没听见一样,依旧拣他的破烂。

这天村主任在大喇叭里喊:“杜三儿,不是,杜英臣,杜英臣,马上到村委会来。”

听到这喊声,大家都有点儿奇怪,这“杜英臣”是谁?怎么没听说过?是不是就是“杜三儿”?

提起“杜英臣”这个名字,全村没多少人知道。要说杜三儿,一个整天在村里拾破烂的残疾人,大人小孩人所共知。要说村主任在大喇叭里喊他杜三儿,那肯定是喊走了嘴。别说大家对“杜英臣”这个名字不熟悉,就连杜三儿自己也感到有点莫生了。多少年了,谁叫过他大名?谁把他当人看了?尽管他自尊自强,从来不给别人找麻烦,有多大难事都自己扛着,可谁理解他呀!更让他伤心的是,那年他侄子结婚,他本来积攒了五百块钱想去参加婚礼,可直到结婚那天,也没人搭理他。他本想算啦,可又一想,亲侄子从小由他哄大,自己不去总觉得对不起孩子。这天一大早,他就换了身新衣服,往哥哥家门口走,可刚到哥哥家门口,嫂子竟阴沉着脸关上了大门。气得他回去大哭了一场,三天没出门。从那以后,他变得沉闷不语,从未进过哥哥的家门。村里人办喜事,他也不去,遇上非去不可的亲戚朋友,也是光缴份子不喝喜酒。

听到村主任喊,他也觉得有点蹊跷,怎么第一句叫他“杜三儿”,又说不对,马上改叫他大号呢?既然村主任叫他,就必然有事儿。它把刚捡到的废品放在村委会院外,抖了抖身上的土,用手抬着假腿迈进了村委会办公室。

他的一条腿刚跨进门槛,村主任就指着他介绍给旁边一位女同志说:“这就是你们要采访的‘杜三儿’,不,‘杜英臣’同志。”

听村主任介绍,那女同志马上站起来迎上去,笑着说:“您好,老杜同志,我是区电视台的小刘,听镇里抗震救灾捐款汇报,得知您是全区第一个为灾区捐款的残疾人,李区长特意叫我们来采访您,您可得好好给我们谈谈感受啊。”说着,那扛着摄像机的男记者马上把镜头对准了他。

听说是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又称呼他‘老杜同志’,他似乎有点受宠若惊,一是没想到,二是从来没想过,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他见女记者要和他握手,一时慌了神儿,看到人家又白又嫩的小手,再看看自己,忙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可别采访我,看我这身上脏乎乎的,上不得镜头。再说,我这点儿小事儿也不值得宣传,还是采访别人去吧。”说着,刚迈进门的脚就往回退。

见他这样,村主任忙上前拉住他说:“你这就不对了,人家是区长派来采访你的记者,你怎能走呢。再说,这不光是你的光荣,也是咱村的荣耀呃。”说到这儿,村主任又笑着对女记者说:“你说对吧,记者同志。”

“对呀,我们电视台不光是为了宣传某个人,重要的是通过大造舆论,动员全社会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发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全民的素质。向您这样的残疾人,能在抗震救灾最关键的时刻带头捐款,这本身就很典型,说不定我们的片子播出以后,会唤起更多的人为灾区捐款呢。”女记者说到这儿,马上话头一转,“快跟我们说说,您是怎么想为灾区捐款的,又为什么一下子就捐了那么多?”

听村主任和女记者这么一说,杜三儿再想走觉得不合适了。他看了看村主任,心稍微平静一下说:“其实这事儿很简单,稍有良知的人都会这么做。就拿我来说吧,十三岁因玩儿雷管炸断了腿,成了废人,找工作没人要,爹妈养不了,没给国家做过贡献,你看我这拐杖、假肢,还不都是政府给的,从去年又按月给发生活费,国家对我这么好,如今国家有了困难,你说该不该给以回报?”

“对,是该回报,那您靠拣废品哪儿攒那么多钱哪?”

“要说拣废品呀,真攒不下钱。你想呀,就我这一条腿,就是夜里不睡觉能走多远呀!再说了,就是拣得多一点我也拿不动呀。刚才我不是说了吗,从去年以来,残联就给我按月发补助,每月一百五,我一年都没舍得动,想着攒起来买一辆电动三轮车,日后出门方便点儿。可没想到汶川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我想救灾比买车重要,就把国家给我的钱取出来还给了国家,这事就这么简单,你说还值得让你们扬名打鼓的宣传表扬吗?”

“值得,值得,您这是把国家给您吃饭的钱捐给了灾区,不用说别人,我听了都很感动。要是大家都象您这么想、这么做,那就更好了。好,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女记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又一次伸出了右手。杜三儿觉得再拒绝握手有点失礼,忙把手在身上使劲的擦了擦,这才把手伸过来。

据说,自从村里捐款光荣榜贴出来后,不少人又捐了第二次;电视台播出杜英臣捐款的消息后,又有人捐了第三次。

杜三儿呢,每天还是照样拣他的破烂。

猜你喜欢

  • 爱不释手

    陶渊明是晋代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躬耕。他在《归园田居五首》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乡间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的诗作写得像儿歌一样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却满是琴操

  • 感戴二天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

  •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

  • 文章憎命

    唐宪宗元和初年,30岁的诗人贾岛抱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气,来到长安参加科举,然而时运不济,屡试不中,考到60岁了也没考上,被人称为举场十恶”。到后来,贾岛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田野里去摘野菜充饥

  • 劳民伤财

    洪武元年,蕲州进贡竹簟(贵重的竹席,多作装饰)。太祖皇帝说:从前人进贡,只有衣服、食品和器皿,从来没有娱乐玩物。现在蕲州自愿进贡竹簟,虽然是用的东西,可是我如果接受了,恐怕天下风闻,都争着来献稀罕的东西,劳民伤财之风就开始了。”

  • 白驹过隙

    人的生命太短暂,庄子说:在天地间,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跃而过。”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再长寿也是枉然。苏轼说: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问他们的年龄。一人说:‘我记不清我的年龄了,但记得少年时和盘古

  • 孟母断机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

  • 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和《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有被人们通常称之为周厉王杀人止谤”的故事。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