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懒人阿娣的故事

懒人阿娣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5:44:12  热度:9℃

阿娣和我同学一年。她读书比我早一年。她考试成绩老是接近零分甚至干脆就是零分。老师教她十位以内的数数,总是教不会。后来,老师灵机一动,说有几个几个饼,她马上就明白了。不过,以后离开饼、糖之类好吃的东西,数学就变得太模糊,她学起来总是一窍不通。学语文,更是难得见她出声读。我读二年级了,她还是读一年级。她一共留级多少年,至今大家已记不清了。有人说,她留级的年数与我们中国人最吉祥的数字“8”最为密切!到了十几岁,阿娣再不好意思与比她小很多的小朋友一起学习了。就这样,她的学历定格在小学一年级上。

阿娣的妈妈怀阿娣整整十二个月。大人说,早产胎聪明,迟产胎愚蠢。阿娣的脑子完全正常,看上去,绝对不傻。但是,阿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干活避重就轻,可以少干的当然少干,可以不干最好不干,不得不干的才勉强去干!

孩童时,她常常独自一人,不和我们玩。可能是她认为,小朋友奔来跑去,实在太累,不值得!大家也不愿意跟她玩,因为她老是不爱动,总是争当那些又简单又舒服的角色,玩起来实在太没劲!

那个年代,不再读书的农家姑娘往往要帮妈妈种稻、种菜和打理家务。那时没有化肥,担粪水给菜施肥是一个勤劳农家姑娘的形象。但我至今还没见过阿娣担粪水。开始,她妈妈总是催她干活。催多了,久了,叫不动,至少不太容易叫动,妈妈干脆自己干了。就这样,阿娣渐渐远离农活和家务。

阿娣老呆在家里。她最喜欢的地方不是床,因为那年代没有懒床的概念。最喜欢的是凳子和“懒惰椅”(一种用木和竹制的大斜椅)。在凳子上一坐,她可以一动不动几个小时;在“懒惰椅”里一躺,更是可以安安静静来个大半天!

村里的姑娘不愿跟她在一起,小伙子更是看见她就绕路走。大家嫌她的不但是她不够勤快,更是她身子不干不净!她身上的衣服一穿往往就是几天,哪怕是三伏天期间。孩童时,衣服由妈妈洗,还不太愿意天天换。现在成了姑娘,衣服自己不洗总讲不通,但当然还是可以少洗,几天洗一次总是可以吧。她的身子总是有一股臭味,那是几天才洗澡一次的缘故。那时没有热水器,洗澡要打水、装水,甚至还要烧水,在她眼里,这些实在太麻烦了!她的头发发黄发臭,总是生蚤子。她的头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当然成为蚤子生存首选之地。妈妈和姐姐实在看不下去了,偶尔替她杀蚤子。杀了一拨,十几天后,又来了一拨。

爸爸矮小敦厚,妈妈是个大美人,阿娣的相貌应该本来不差。但是,在大家眼中,名声坏了的姑娘肯定是个丑女。阿娣的爸妈不得不到处找媒人,恨不得马上将阿娣嫁出去。爸爸扬言:谁娶阿娣,不但不用礼金,还有倒贴的大床!那年代,送礼金、买大床是男子结婚的头等经济大事,要全家几年的省吃俭用。换了别的姑娘,门槛早就被人踏破了。可是,阿娣爸爸的话总是引不起媒人们的兴致。

阿娣最终还是嫁了出去。那年她三十岁。“女人三十烂残渣”。在那时代的农村,三十岁,绝对是个老姑婆。阿娣的老公大她十几岁,一只眼失明,一条腿跛,只能以捡垃圾为生。婚后的阿娣风采依旧。阿娣生活当然艰难,常常要娘家接济。娘家绝对不是大富人家,何况接济是个不光彩,也不长久的事。因此可以想到,阿娣三十岁以后的日子,总是充满极度的贫困!

阿娣的归宿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也许是现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另类版本!

猜你喜欢

  • 张二赖的前世今生

    张二赖,是岳阳镇张家沟村人,可他和张家沟的张姓一点关系都没有。张二赖,祖籍山东。那一年,山东闹饥荒,张爷爷一头挑着张二赖,一头挑着一捆稻草,来到了黄土高原。又累又渴又乏的祖孙俩实在走不动了,偏又走到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张家沟,就住下了。这一住

  • 猫和老鼠

    最近动物界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各大动物创办的报纸头条全是在说这件轰动动物界的大事,各动物也评论不一,众说纷纭,那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听我慢慢述说。原来,猫族的小海和鼠族的小花恋爱了,本来就是死对头,是天敌的它们恋情刚出时,动物界各个种族

  • 莫问远方有多远

    莫问远方有多远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快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问:“快到了吗?”

  • 只要伏下身子,就能捡到金子

    只要伏下身子,就能捡到金子不要抱怨这社会“为什么99%的人辛勤工作,只有1%的人享福?”也不要埋怨这世道“浮躁”,只看看自己、问问自己:自己伏下身子了没有。倘若没伏下身子,做什么工作都浮在“面”上,深入不下去,那么即使再满腹牢骚,再声嘶力竭

  • 德国人的认真

    德国人的认真20年前,一位来自德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托马斯,慕名找到我国著名太极拳师李大师拜师。托马斯一见到李大师,当即就双膝跪地,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请求李大师收他为徒。熟悉李大师的人都知道,他收徒的条件极为苛刻,可谓宁缺毋滥。如果没有十二万

  • 还记得“熊嘎婆”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免不了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熊嘎婆吃小孩子》。也不知道是大人们有意地吓唬不听话的孩子,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那时候,在幼小的心灵里,“熊嘎婆”就是妖魔的化身,鬼怪的缩影。孩子们提及色变,人人惊恐

  • 马拉松“上瘾症”

    马拉松“上瘾症”据说在现在企业家中,最流行的运动不是高尔夫,而是跑马拉松。我周围就有这么一群做企业的,几年前还挺着一个大肚腩,现在他们的身材苗条有型。这些跑马拉松的企业家中,最有名的人是万科总经理郁亮。5年前的“中年发福男”经过刻苦训练,现

  • 一个人围观一群人

    一个人围观一群人从小到大,我一直是好学生,就是在青春电影里,草草几帧剪辑就能概括的那种,镜头扫过我翻书的侧影,然后定在了主角挺拔的鼻梁上。但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成长,我也和所有人一样,要靠20年来完成。我学过奥数,身旁的男生边转笔边心算水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