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收录日期:2025-11-20 17:17:39  热度:8℃

古时候,在北山有位老汉,平时不太爱说话,很多时候都是明明知道的却装做不知道,村里人都以为他傻,于是,大家都叫他愚公。

愚公年龄大约有90岁了,这天他在院子里散步,抬头看到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有几百里,高万丈,心里就想:乡亲们每天要出去都得从山上走,这多费事,如果没有山的话,几个时辰就可以到县城里,进出就畅通无阻了,那多方便。

于是,他把全家人都召集过来,把自己的想法对他们说了一下,家人虽然觉得这想法如果要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由于愚公的想法是利人利己的,大家就都表示赞同,说干就干。这时愚公的老伴提出疑问,说:“凭你们这些人的力量,我看连座土堆都平不了,何况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的土石往哪里放呢?”大家研究了以后决定:“把它放到渤海边上去,土再多也没问题。”

当天,全家人就开始行动。邻居寡妇的儿子才七八岁,也过来帮忙。他们有的挖土,有的凿石,还把凿下来的石块和挖出的土用筐子等工具运到渤海边上。他们整天忙碌在工地上,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村子里有一个自以为聪明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智叟。有一天,智叟看到愚公的举动觉得很好笑,便对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你今年已经90多岁了,就算你能活100岁,那还有几年?你认为几年之内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这可能么?真是异想天开!”

愚公坚定地说:“不错,我是老人,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我们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么”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愚公的这番话,无言以对,悄悄地溜走了。

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了两个力量特别大的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移走了,愚公移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人生哲理:藐视困难、坚持不懈努力、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精神无疑是我们干事业、干一切工作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水滴石穿

    宋朝时期,张乖崖在崇阳(今属湖北)当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当时,经常发生一些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情。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觉得奇

  • 水到渠成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苏轼的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着名的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公元1057年考进士

  • 分庭抗礼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皆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河岸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

  •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明过人,学富五车,是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

  • 风马牛不相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

  • 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