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老总不管更麻烦

老总不管更麻烦

收录日期:2025-11-20 18:45:43  热度:10℃

当初辞职的时候,朋友劝我一定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今找工作特别难。

结果,新的工作很快就摆在我眼前。和过去一样,还是搞营销,正所谓轻车熟路,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公司虽然不大,老总却很“忙”,我到公司上班有一个月了,几乎没有看到过老总坐在办公室里。

有一天,我把销售计划弄好,准备拿给老总审批。同事告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这是公司的规矩,老总还有自己的事情。

我大吃一惊。

在原来那个单位,老总特别喜欢管事,而且,事无巨细,甚至连哪个同事出差到哪里,吃了多少钱的饭,都要汇报。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老总呀?我有些纳闷。

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整整15天的行程,应该说,收获还是颇丰的。

那天,看到老总正好在办公室,我拿着报销单,直接闯了进去。

看到我进来,老总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看也没看报销单,就直接签了字。

拿着老总亲笔签字的报销单,我赶快到了财务室。没有想到,在老总那里一路绿灯,在这里却要接受一项一项的审核。

我说:“老总都签字了,你就报销吧。”

会计说:“老总打过招呼,审批这一块,必须由我把关。”

出差时,我没有超出报销范围的花费,所以根本不担心,谁审批我都无所谓。在这个公司,让我不明白的是,老总竟然“形同虚设”。

在公司,我发现大家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排计划,完成了一项任务,就会在进度表上写明完成的时间。遇到棘手的问题,几位员工一商量,出谋划策,基本上可以把事情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员工才会写一份报告,简明扼要地将困难讲出来,需要哪些部门、哪些人员参与。这份报告通常会摆到老总的办公桌上。

第二天,顶多第三天,老总就会亲自出马,召集相关人员开会,拿出对策,解决问题。

有了老总这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冲锋在前,总觉得底气很足。

时间一久,我觉得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为了充电,业余时间,我还自学了MBA课程。

在老总基本不管事的公司工作,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员工又是如何工作的?

有一次,我跟部门主任一起出差,在火车上闲聊时,我问起这些问题。

主任说:“你觉得这样不好吗?”

“好是好,有时,我也很担心的。”我担心的方面很多,我怕自己定的销售计划完不成,我怕回款不到位。

“这就是老总的高明之处。”主任说。

表面上看,老总不管事,可以让员工自己拿主意。其实,这是逼迫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将事情考虑得非常周到,不要指望老总帮你把好最后一道关。这样一来,员工必须全盘考虑,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至于报销的事情,老总也是尽量不管。”主任说。

处处想占公司便宜的员工,毕竟还是少数。老总是个聪明人,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会及时将喜欢占便宜的员工调离跟钱打交道的部门,尽量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老总让会计把好审核关,也不是随便说说的。责任重于泰山,会计不敢怠慢.生怕会有一些超出报销范围的款项。有了会计把关,老总随时可以抽查,像报销这类事情,基本上就不会发生超出报销范围的事情。

“老总不管,事情更麻烦。”主任说,“你得自己给自己压担子,自己给自己定目标,一刻也不敢怠慢。”


猜你喜欢

  •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

  • 诸葛亮的故事四则

    神机妙算救后代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

  • 项英小故事:斯诺送的派克钢笔

    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支埃德加·斯诺赠给项英的"派克"钢笔。这是一支老式的"派克"钢笔,长12.5厘米,暗红色的塑料质笔身镀有金色的圈纹,已经有些变黑的金黄色笔头上依稀可以看出"PARKERJ

  • 邓小平的三次婚姻

    1939年8月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结婚对于邓小平个人生活方面讲,第三次回延安的收获是最大的,因为他结识了终身伴侣卓琳,此后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8年,共同经受了政治上的第二次、第三次“落”与“起”的惊涛骇浪。邓小平不愿谈往事,不愿谈自己的过去

  • 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一对仇敌

    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

  • 蒲松龄宴请宰相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

  • 毛泽东“心软”的两个小故事

    一九四八年五月,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时,在平山县境内发现有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女孩子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停车!”毛泽东突然

  • 蒲松龄辛酸“高考”路

    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蒲松龄那样,热衷科举却又不满科举,深受其害却又坚忍不拔,才华横溢却又名落孙山,科场失败却在文学上大获成功……蒲松龄的人生确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