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1991年的爱情故事

1991年的爱情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1 08:34:10  热度:9℃

那个夏天,简简单单的阳光,简简单单的晴;就像我和他,平平淡淡的相处,平平淡淡的相知。

在同一所农行的办事处共事快一年,什么话都说尽了。他好,我知道;他对我好,我也知道,感觉里有温暖也有牵挂,却都是自家人般的云淡风轻。其他的呢?他没说过,我没问过。

他要去黄州学习的消息,是突然知道的。上午开会宣布,我中午吃完饭回来,他和其他的学员都已经整装待发。所有的同事都站在站口,轮流地握手、拥抱,语重心长地嘱咐,告别得如火如荼,只有他,一直在东张西望,看见我,眼睛一亮,仿佛示意我过去。但是太热闹的场面让我很窘迫,我头一低,也没跟他打招呼,就进去了。

从刺眼的正午阳光里一步踏进幽暗的营业大厅,我禁不住地一阵恍惚,心里刹时间涨满的是扩大了许多倍的念头:他,要走了。

我怔怔地站在门边,听见背后急切的脚步声果然是他。一时理不清头绪,许久我们都没有说话,外面人声鼎沸,屋里却静寂得可以听见彼此的心跳和呼吸。半晌,他说:我去一个星期。我说:嗯。又无话。良久,听见汽车直按喇叭,他向门口跑了两步,又一停:我,给你打电话。我用力地点头。

我一直记着他的话。每次电话一响,我的心就一阵狂跳,是别人的或者公事,心才暗暗地落回原处。短短的一个上午,我的心大起大落,像大户操纵下的股市。但是他的声音,始终没有在那一端响起。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没有食言。只是因为学校远在郊区,打长途不便,每次都只能赶在上课前放学后。第一天打来,快下班了,我在后面洗手,她们喊几声不见我应,就告诉他,我走了。第二天打来,是刚上班,我还没到,别人又忘了告诉我他来过电话。

但是当时的我自然不会知道。中午同事们去吃饭,我却不死心地守着电话。电话彻底地安静着,我渐渐焦虑起来,许多不祥的念头一掠而过,却又不敢想深,害怕一念成谶。渐渐有些睡意朦胧,忽然铃声大振,我一跃而起,在桌角撞了腿也毫无知觉,但是那端满口粤语,竟是打错了。

我慢慢放下话筒,听到雷声隐隐传来,抬头看去,天色正迅速地变暗,乌云奔腾而来,一场暴雨正蓄势待发。我突然想到了:他走得那么急,记得带伞了吗?还是一贯的不在乎?那样粗心的男孩啊。我忽地站起身,拿了雨衣,跟主任说:我请半天假。没告诉他,我是要去黄州,当然更没问,他,到底是在黄州什么地方。

雨来得比我想象中还要急,雨点大颗大颗地灌进雨衣里去,我的全身很快就湿透了。一辆又一辆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泥浆溅满了我的裙摆。而我坚持站在路边,对每一辆经过的车招手。

我从来没出过武汉,我不认识东南西北,更不知道黄州到底在武汉的哪个方位。反正只要是长途车,无论是南来还是北往,我一律奔过去充满希望地问:到黄州吗?

一辆开往蕲春的车被我拦住了。黄州?经过倒是经过,不过我们直达蕲春的。那父亲一样年纪的售票员抬头看看滂沱大雨的天空,又看看我湿得紧贴在小腿上的裙摆,犹豫了一下,眼里流出长者的善意:你上来吧,我们在黄州给你停一下。我千恩万谢地上去了。

车上很多人,我被挤在一只猪笼旁边,车稍有颠簸,那只猪就发出抗议的嚎叫。车顶在漏雨,无论怎么闪身都躲不开,我索性由它一滴滴打在我肩头。站了好久好久,腿都软了,窗外是越来越陌生的田野,但是我心情平静,甚至还轻轻地哼着歌,觉得肚子饿了,摸摸口袋还有一包话梅,就拿出来吃。

我没有想过我是去一个遥远未知的地方,我也没想过我能不能找到他,他在,所以我去,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就像每天早晨搭车上班,知道一下车就会看到他,那样的自信和安心。

雨停了,阳光渐渐来敲我们的窗,售票员招呼我:黄州到了,你到哪里,我们在附近把你放下来。

我说:我不知道。

他说:你说门牌号码或者单位名称就行了,黄州我们很熟。

我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些我都不知道。连司机都回头奇怪地看了我一眼。

我在刚进市区的地方下了车,立刻有一个三轮司机过来拉生意。想想是农行办的培训班,显然跟经济有关,我便问:你知道哪儿有财贸一类的学校?

他说:十块钱我搭你去。

我数数钱出门时根本没想到会到这儿来,身上只带了平常零用的钱。我摇摇头:太贵了。

他缠着我不放:八块,六块,好了好了,五块,不能再低了。我干脆把钱包翻给他看。他不可思议地摇头,一边自言自语:武汉大地方来的,连这点钱都没有一边还是告诉了我怎么走。

暴雨过后的天空更是蓝得咄咄逼人,阳光似金箭一般直射下来,只一会儿,我就挥汗如雨。在路边买一杯三毛钱的冰豆浆喝,我很乐观地安慰自己:到了就好了。

我实在是太乐观了,在黄州市财贸学校连问三个人都不知道,最后人家显然是被我问烦了,砰地关了门,站在陌生的街道上,周围没有一张熟悉的脸,就在我急得眼泪快掉下来的时候,我一眼看见中国农业银行的金字招牌,蓦地觉得见到亲人般的绝处逢生。

亮了自己的工作证,储蓄小姐热情地指点我:你说的培训班在农行职工学校,我帮你叫三轮,省得他宰人。

我小声地说:您告诉我路线,我走着去就行了。

走去?小姐惊呼,又好心地提醒我:那要穿过整个黄州市啊,起码要一个小时。我只好,苦兮兮地笑。

明明是牢牢记着她的指引,可是才出两个街口我就彻底地糊涂了,只好走投无路地问人:最近的储蓄所在什么地方?幸好黄州只有那么两三条街道,也幸好农行在那儿的网点星罗棋布,每遇到一个信用社或者储蓄所我都进去问路,别人指引我一段路,在我快要迷路的时候,下一个储蓄所又该出现了。就这样,在六月的烈日下一小段一小段艰难地走着,汗水滑过皲裂的嘴角,是撕裂的痛楚,我舔舔嘴唇,却连一小杯冰豆浆都不敢去喝:谁知道还要走多久呢。而在这样的艰苦里,我一次也没有觉得自己是不该来的。因为我知道,他一定会在目的地等我。

终于有人抬手指着对面:就在那儿。刹那间,漫天的晚霞同时打开在我面前。

在即将走进宿舍楼的瞬间,我站住了,我忽然想到,见到他,我要说什么?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但是如果,他根本只是随口说说呢?我们之间其实不过是同事,而一个办事处有上百人。只是一个星期的分别,只是两天不知消息,而我,居然就这样巴巴地跑来,他会怎么笑我的自作多情?我想要马上回去。可是,那么大的雨,那么毒的太阳,那么远的路,我为他而来,就这样徒劳而返,我不甘心,我真的不甘心。

最后我终于决定了,悄悄问一问别人,武汉来的几个学生怎么样,如果没事,那就表示他也平安着,然后就可以走了,他的面也不必见。

在心里想了几十遍该如何若无其事地询问,走进楼道,有人看了我一眼。只是一眼,我好不容易建立的全部勇气立刻土崩瓦解,我惊慌地逃上楼去。在二楼,我连停都不敢停,三楼,最后是四楼,顶层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我终于敲开了走廊尽头的门,武汉来的学生?我不知道,你问对面吧。

我走到对面,手刚刚抬起,门开了。忽然好像整个夏天的热浪一起翻卷而来,我仿佛身处云端般地恍惚,我看到的真是他吗?

那一瞬间,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惊喜闪电一般照亮他的脸:是你?真的是你?我听到了你的声音,我想不可能。你这两天在哪里?为什么我打电话你总不在?我都快急死了,车票都买了,马上就准备回去。你怎么会来?你怎么来的?你怎么找到我的?

他一叠声地追问着,而我只是深深地看着他,轻轻地微笑,笑着笑着,我就突然哭了。

原来,喜欢就是这样的。

猜你喜欢

  • 一梦三四年

    我是个不讨女生喜欢的人,这在大学里面如同绝症。到了大三,我依然每天一个人在偌大的校园里晃,双手插在口袋里,摇头晃脑地吹口哨。我不是销不出去。曾有文学院的女研究生倒追我,我很行礼貌地拒绝。我对她们的兴趣仅仅在于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学校怎么会有人想

  • “疯女子”张平宜

    在台湾,她是获得过大奖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怪的记者”,而在麻风村,为了麻风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像疯子一样作战”了十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直面厚重艰难的课题。是逃避,还是用力在生命的轨迹里添上厚重的一笔?台湾女记者张平宜选择了后者。张平宜

  • 徐悲鸿与一幅古画的悲欢离合

    香港奇遇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好友、时任香港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个信息:一位德籍的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而且正在待价而沽寻找买主。徐悲鸿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马丁夫人十分热情,一股

  • 少女宋美龄为名利嫁人

    与密友往来书信揭示宋美龄性格矛盾这本传记是根据宋美龄与大学密友米尔斯女士的往来书信整理而成。宋美龄9岁到美国读书,19岁回到上海,米尔斯正是宋美龄就读美国韦思礼女子学院时最好的朋友。1917年,宋美龄毕业返回上海,但家乡却让她感觉像异乡,米

  • 美女“间谍”105岁

    她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她是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她曾因出色的情报工作救过周恩来、关向应。这位老地下党员、传奇的“女间谍”名叫黄慕兰。逃离包办婚姻,改名“慕兰”1907年,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出生在浏阳一个开

  • 梅兰芳最后十年的狭窄舞台

    西城区护国寺街自打“前清”起,就是北京最热闹的庙会。如今西边街口虽驻扎着时髦的咖啡馆,但不妨碍巷子里豆汁儿叫卖。漫步石板路,行至街东口,市井气息到此为止,再往东,就是曾属于皇家的恭王府、什刹海。一座白墙红门的四合院在街口悄然守望,小院本不起

  • 财经女侠叶檀

    有时,女人如花,摇曳多姿;有时,女人如剑,侠骨铮铮,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财经评论员,叶檀在充满雄性和野心的财经领域,异军突起,纵横捭阖,以其笔锋犀利、言辞猛烈、观点鲜明,著称于世,有人称她为“鲁迅”,也有人叫她女侠。因为梦想,所以选择叶檀曾

  • 美丽张婷:“中国首善”陈光标 背后的贤内

    因为“痴迷”慈善事业,近年来陈光标声名远扬,他曾随同胡锦涛主席访问西班牙和印度等国,就连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样的世界级大腕来中国时也要指名见他。与丈夫的“高调”恰恰相反,张婷从不面对媒体镜头,即使从网络上搜索,有关她的资料也少得可怜。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