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吴王阖闾的女儿是谁?他的女儿是自杀的吗?

吴王阖闾的女儿是谁?他的女儿是自杀的吗?

收录日期:2025-11-20 21:41:48  热度:8℃

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倒数第二位国君,他是吴王夫差之父,史书上记载了他的很多事迹,有两件事是最骇人听闻的,一件是他杀民殉女,另一件就是他死后以三千名剑陪葬。

先来讲讲第一件事吧,按理说身为公主应该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但是吴王阖闾的女儿却过得格外的不幸。阖闾之女名唤滕玉,不知何故,使得滕玉对父亲阖闾有很大的怨气,最后竟然自杀而死了。阖闾痛失爱女,格外悲伤,专门命人在阊门外为女儿修建一个超大的坟墓,还命人制作了雕刻精美的石椁,将无数的宝物放进了坟墓当做随葬品。

到这里,阖闾的一切表现看起来还算正常,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所有人都惊呆了。到了送葬那天,阖闾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那就是他竟然允许送葬队伍中出现一支马戏团,这个马戏团一路上都在表演白鹤跳舞,成千上万的都城百姓为了凑热闹看表演,便跟着送葬的队伍到了墓地。

阖闾在最前方,一个手势一句话,所有跟着过来的数万百姓们就被士兵们赶进了地宫,等他们所有人都进去以后,阖闾便下了最后一道命令,即关闭墓门。围观群众们都被塞进了阖闾之女的坟墓,成为了滕玉的殉葬品!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该凑的热闹就别凑,不然小命不保啊!

没人能解释得清楚吴王阖闾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大可以直接宣布他的女儿需要殉葬一部分人然后再抓人啊,这样庞大的人殉也是蛮恐怖的,可以说是比秦始皇都要厉害了。小编有一个脑洞,会不会是阖闾希望这些给他女儿殉葬的最好是在没有痛苦的情况下去死,这样才是最完美的殉葬。

第二件事就是阖闾以三千名剑作为陪葬的事。阖闾生前喜爱收集各种名剑,据说天下奇剑鱼肠剑就在他的手中。阖闾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夫差便将其收藏的所有名剑一起葬在了阖闾墓中。除此以外,阖闾墓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它至今仍在水底,还在三千名剑之下。秦始皇、孙权、唐伯虎等人都试图挖掘阖闾墓,只不过他们就算将水抽干了也没能成功进入阖闾墓,因此阖闾墓也成为了历史上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墓,秦始皇陵都露了一部分出来,它却始终是一个谜。

夫差在最后封墓的时候也和阖闾做了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他害怕工匠们将父亲坟墓的秘密透露出去,便将他们全部杀死,作为阖闾的殉葬品了。

猜你喜欢

  • 醒梦录(三)

    聪明人古时候,有一个聪明人,从小就才智过人,而且天生神力,可谓举世无双。一次,县官判案,被告偷偷给县官送金子,这个聪明人当众揭发了县官受贿的罪行,满心以为被告和县官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信心满满的在县官面前走来走去,没想到县官什么话也没说,叫

  • 给别人的错误一个台阶

    在一辆公交车上,两位乘客为一件小事打了起来。事情的起因是,一位乘客的塑料袋子从货架上掉落下来,砸到了另一位乘客的肩。这本来是一个意外,也并未伤着人,但那位被砸着的乘客随即破口大骂,事主向他道歉,他还是不依不饶,指责个没完没了。事主一时压抑不

  • 人生的两个视点

    经常从太空看自己,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意义,这让我们变得谦卑和宽容。我们的两只眼睛总是在观察别人,看别的事物,除了照镜子,很少看自己。现在移开镜子,闭上你的眼睛,向内看,观察自己,看看有何收获?两维视点首先,画一根×轴,原点就是现在的

  • 人生六个坎

    人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到死亡,就那么几十个春秋。也就是那么几个“坎”,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20岁之前谈梦。人自母体分离出来,初谙世事至少要十四五年,而初谙世事并不意味着成熟,很多想法都很浪漫。所以,这个季节经常做梦,梦见自己会飞,梦见自己成为

  • 有些话穿耳而过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三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只进不出就会装不下去。”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譬如某一天,无意中听到了一些诽谤和

  • 像王者一样沉思

    过这样一种生活:摆脱激情和欲望,心灵冷静而达观。痛苦和不安只从内心生发出来,也只从心灵深处消除,而消除它们最初也许要用一年,用数个月,渐渐只用几天,甚至是一天,几个时辰。如果痛苦和不安一经生发,即告消散,就像水滴落进炽热的火炭。过这样一种生

  • 烦恼大多是自寻的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农产品。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返回家中。突然,农夫发现有一只小船向自己迎面快速驶来。眼看

  • 放下百分之九十九

    人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思绪也开始联翩。随着起床、刷牙、吃饭、工作,思绪比人的胳膊腿动得多也快得多。这就是人,思想从来不停。这里描述的并不限于首席执行官,适合所有的人。佛经称思绪为“念”。一念与一念之间从不停顿,如滴水注石,念念不断。如果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