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节操冰洁之张玉娘

节操冰洁之张玉娘

收录日期:2025-11-20 13:32:44  热度:7℃

原以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没想到,历史上真的出现过一个类似梁祝式的经典爱情传奇。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宋代才女张玉娘。

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南宋浙江松阳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祖辈世代为官,父张懋曾任提举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玉娘受到诗书礼乐的熏陶,自小就饱学多才,聪慧过人,她的芳名也随着家中来往的亲友,远播四方。时人以东汉班昭比之。

优越的家世,培养了玉娘开朗活泼的性格,她这样的大小姐,常在丫鬟的陪同下,登山舒啸,临水赋诗,玩得好开心。

花样年华的女孩,总是对未来有许多的向往,其中寻觅一个如意的郎君,携手相牵,共度一生,大概是所有少女共同的梦想吧。玉娘在美好的憧憬中,等来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姻缘。

玉娘15岁时和与她同岁的书生沈佺订婚,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两人青梅竹马。沈佺为玉娘的才貌所倾倒,对她爱慕有加,玉娘也欣赏沈佺非凡的气质和才学。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玉娘对沈佺是十分满意的。

那个时代,非到嫁娶的时候,男女是很少见面的,所以,订婚后,玉娘和沈佺以诗传情,互诉心曲,开始了浪漫的恋爱之旅。玉娘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在古代,香囊是男女传情的信物,因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玉娘把诗绣于香囊之上,既表明了她对沈佺的爱慕思念之情,也可以看出她非凡的诗才和高雅的情趣。这样的女子,沈佺岂能不爱?

然而命运偏偏弄人,沈佺家道日渐衰落。父母岂肯把一个如花似玉、才情卓绝的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所以,玉娘的父母有了悔婚之意。“生是沈家的人,死是沈家的鬼”,她坚决不同意父母退婚。

在痛苦中,玉娘写下《双燕离》诗,表达姻缘受挫时的愁闷心理: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托亲友捎信给沈家说:“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知晓玉娘的心意,他对玉娘更加情意弥坚,于是发愤苦读,希望功成名就,娶佳人玉娘为妻。

沈郎进京赶考去了,把玉娘的心也带走了。山高水远,割不断相思的离愁;白昼交替,阻隔不了玉娘的诗情。两个人离别后,玉娘写了大量相思愁苦的诗词,寄托她对沈佺的爱恋和牵挂。

像“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窃取长生药,人月两婵娟”,“强起推残绣褥,独对菱花,瘦减精神三楚”,“数新鸿、欲传佳信;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关山一夜愁多少,照影令人添惨凄”。这些字字愁声声怨的词句,是玉娘心泪的泣诉啊!

痴情的玉娘用一首首情感凝成的诗词,向沈佺表明自己的心迹。沈佺进京赶考,虽金榜题名,可是积劳成疾,再加上染上伤寒,病入膏肓。当他读到玉娘寄给他的情诗时,更是肝肠寸断,他的心早已飞到了玉娘的身边,和她一起共此明月光。

当玉娘得知沈佺重病的消息,忧心如焚,十分悲恸,于是,写信给沈生表露自己贞洁的爱恋:“不偶于君,愿死以同也!”她多想飞到沈郎的身边,为他端饭倒茶,服侍汤药,可是未婚的她又怎能如愿呢?

沈佺见了玉娘的词作,心碎欲裂,也于病榻上回复一首诗: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

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

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高洁的情爱不染纤尘,今生不能相守,只能寄望于来生了。“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他希望和玉娘共跨鸾鸟,同奔月宫。

诗寄出后不久,沈佺便带着不能与玉娘重聚的遗憾和深深的爱恋,忧郁地闭上了眼睛,时年22岁。

玉娘听到沈郎死去的噩耗,悲恸欲绝,茶饭不进,心如槁木。她整日以泪洗面,憔悴不堪,于悲愤中吟就一诗《哭沈生》: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

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沈佺走了,玉娘的心也死了,她的爱情之门关闭了,从此再也不会有花开。

玉娘整日泪湿罗衫,长吁短叹。“任钗横鬓乱,慵自起来偷整”,她鬓发凌乱,懒于梳理。“愁未休、窗外又敲黄叶”,愁苦依旧,黄叶飘零,触动了玉娘多少感伤!“细思算、从前旧事,总为无情,顿相孤负”。旧事温柔,可沈郎已去,海誓山盟都被无情辜负。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为她另择佳婿,给她冲喜,可是玉娘坚决不从。一些富贵和官宦之家的子弟为玉娘的才华和美貌所倾倒,想娶她为妻,可他们哪里懂得玉娘的心呢?玉娘被父母催急了,眼泪涟涟地说:“女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

沈郎已经死了,可是她却以好女不嫁二夫为由拒绝了父母,并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贞节: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海可枯,石会烂,但那份真情永不变。玉娘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爱的永恒。

就这样,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年,她燃尽了爱情的丝线,流尽了相思的泪滴后,只有一死。

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年仅27岁。

玉娘矢志忠贞的行为感动了张沈两家,她的父母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玉娘有霜娥和紫娥两个侍女,玉娘待二女如同姊妹,与她俩感情笃厚。玉娘离世后,霜娥悲痛而死,紫娥也不愿独活,“自尽而殒”,玉娘生前蓄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旁,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确是人生的憾事。

一代文坛闺秀张玉娘虽然生命短暂,却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一生作诗117首,词16阕,收集在《兰雪集》里,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兰即兰花,幽香弥散;雪即白雪,洁白无瑕,此集收入清朝《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世人以其诗才杰出,推举她是“宋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玉娘订婚前的诗词格调昂扬欢快,悔婚后因相思愁苦诗词具有深沉缠绵的婉约色彩。她的爱国诗词写得豪放大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她在当时很有才名,据说,她的诗作《山之高》三章盛传于京师,深受人们喜爱。但因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她死后没人整理她的诗词,也没人给她作传,这位“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的非凡女子,不被后世所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

三百多年后,明代的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清代顺治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被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从此,玉娘的事迹和作品才得以流传。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

一位集才情和痴情于一身的奇女子,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真的为玉娘扼腕叹息,学高而未尽其才,情钟而含恨早逝,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假如沈佺不死,才子佳人两相依,该多好;假如,玉娘不那么早地逝去,她该能写出多少惊世之作。可惜,她满腹的文才都付与了滚滚的东江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猜你喜欢

  • 耳光响亮

    耳光响亮一个平凡的清晨,太阳升起,温暖的光线洒在了小城镇街道上。人们在匆忙中赶往工作岗位,医生、教师、店主、警察,各行各业的人们忙碌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小镇平静而宁谧,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隐藏在日常平凡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不

  • 爱是世界的回音壁

    爱是世界的回音壁爱,是一种美妙而神奇的力量,它无处不在,渗透着整个世界。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还是在阴霾沉重的日子里,爱都在悄悄地传递着温暖和希望。它像一面镜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回应你的爱和善意。世界宛如一面巨大的回音壁,它将我们

  • 拍档之间的距离

    拍档之间的距离每个人都曾梦想拥有一个拍档,一个可以与自己分享喜悦、承担困难的人。拍档,不仅是共同事业的伙伴,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和依靠。然而,拍档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微妙的存在,既可拉近心灵的距离,也可让人心生疏离。拍档之间的距离并不仅仅是

  • 给人生划分行程

    给人生划分行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前行,探索未知的领域,追逐梦想的足迹。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旅程。那么,如果给人生划分行程,会是怎样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生的目的地。每个人对于人生的追求都不尽

  • 修养是人的第二身分

    修养是人的第二身分修养是一种使人得以提升自己心灵境界的修炼过程,它不仅仅是外貌或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内化的道德修养。人的第一身分是通过生物基因所赋予的,而第二身分则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对自身修养的培养所获得的。一个人的修养可

  • 请带着善良上路!

    请带着善良上路!人生的旅途就像一条曲折的道路,我们需要上路并带上一颗善良之心。善良是一种美德,它赋予了我们与人为善、宽容心胸和真诚待人的能力。在这个善良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抚慰他人的伤痛、改变他人的命运,并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快乐。善良的

  • 穿着军服的天使

    穿着军服的天使凛冽的寒风吹过广场,冷得令人直打寒颤。眼前,一个身穿军服的年轻人迎风而立,身上的军装衬托出他的英俊威严。他蓝色的眼睛中透着坚定的光芒,展现着他内心的力量和决心。这位年轻人名叫杰克,他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也是一名军队中的坚定守护者

  • 谢谢你问了我的姓

    谢谢你问了我的姓感谢你对我的姓的关注。姓氏,作为一个人的重要身份标识,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历史。每个人的姓氏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和意义。我的姓氏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它源自于我家族的传统和祖先的历史。这个姓氏在我们家族中已经传承了几代,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