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收录日期:2025-11-20 14:48:06  热度:9℃

民国时期,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几则民国大学入学考试题目,颇为有趣,也颇引人深思。

这道怪题的“始作俑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学者)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0余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还依然不少,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题目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时的许多学者文人至今仍让我们怀念不已。之所以如此,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无关系吧。

猜你喜欢

  • 那些鸡肋般的好处

    和家人出去吃饭,满100送30,如果选择打折,贵宾卡也只能8折,我们自然选择返券。消费196元,为了凑整返券,又要了一听可乐,8元,好,60元现金券到手,两张20元,两张10元的。现场不能抵,留下次用,有效期半个月。 为了不浪费手

  • 不为什么想做就做

    身为记者,习惯了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外国人,一位英国籍的在读博士,本来在艺术学校当老师的,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伦敦搞三维动画,同班同学好多都是在好莱坞里挣大钱的。 这么一个人,十几年前无意中看

  • 想成功,先检查自己

    去上钢琴课,被老师骂指甲太长。着急慌忙地剪,然后剪到肉,疼了好几天。 怪谁?怪自己明知道要上钢琴课,还带着长长的指甲涂着各种指甲油。 去上几何课,被老师骂算得太慢,是对公式不够熟悉。 怪谁?怪自己回家就上网聊天,不去读

  • 螃蟹与螃蟹屎

    书上说,成功的人往往有着丰富的经历,但这并不说明经历丰富的人肯定能成功。要说经历,有个被称为李大耳朵的朋友,算是我认识的人中经历最为丰富的。他今年只有三十出头,却已经做过不下十个行业了。当然,在我看来,在这十多个行业里,他所干的基本上只

  • 潮哥

    潮哥姓张名潮,是我一球友。之所以叫他潮哥而不是张哥,是因为这老兄实在是潮流之外的真潮人,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追捧,潮得个性而奇巧、创新而内敛,潮得你经常哑口无言痛不欲生无可奈何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 平时

  • 老板打瞌睡

    午后,路过一家家具店的门口,看见老板坐在门口打瞌睡。 他打瞌睡的样子相当奇特,不像一般人只是点头,而是从腰部以上打折倾斜,整个人好像要栽倒在地上一样。 更奇特的是,他每次倾斜的时候,口水就从嘴角流出来,到整个腰部倾斜90度的

  • 男人的灰度

    每当我们需要对爱人的行为做出判断和解读时,包容性和容忍度就会大大降低。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公众面前光鲜亮丽的一个人,回到家里是如此邋遢;那些聚会上的口若悬河,竟然变成沉默无语;而一个能让所有食材活色生香的大厨,却时常以泡面果腹;甚至,

  • 老同学的“退”变

    他是我的发小,叫于梁。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有志向的少年;大学时,是一个自在坦荡的青年;如今,他仍然是一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但似乎正在慢慢地被生活改变着。 于梁现在的职业是教师。我还记得,工作之前,他一心想去乡村或者大山里支教。我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