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登山的自由

登山的自由

收录日期:2025-11-21 11:40:42  热度:9℃

有谁不渴望自由呢?登山的人尤其如此:远离尘嚣的羁绊,在广阔雄浑的山间让生命力恣意飞扬,这样的向往,应该说是驱使我们中许多人开始投身登山的动力源泉之一吧。自由是登山者能够追求的终极目标。

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在登山这方面,理想程度的自由,应该是随便任何一座山、任何一条路线,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都可以攀爬当然实际上并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不过我们努力追求的,其实就是尽量接近这样的理想境界。

我们面对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随心所欲,然而通过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增长,我们的确可以让自己面对山时的自由度更大一些。通过提高收集信息、辨认地形的能力,我们可以去寻访那些人迹罕至甚至从未有人类踏足过的山峰;通过在训练和攀登实践中提高体能、体质、攀爬技术、操作能力与配合效率,我们可以搞定更加艰苦、漫长、困难的路线;通过学习研究与实际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对山区危险与攀登风险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在更复杂的环境中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更妥当的决策;通过对心境与精神力量的陶冶修炼,我们可以把这一切能力更好地统合起来,发挥到更加彻底极致的程度,去完成那些在常人看来偏远危险痛苦到无法想象的攀登。

在这些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哪怕最微小的进步,都可以让我们在自由之路上走得更远。

自由是如此宝贵,如此令人神往,得到它需要付出的代价自然是非常高昂的。要追求登山方面哪怕多一点点的自由,都需要我们大量的身心付出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攀登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总结经验,提高能力与境界。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当我们终于能够仅凭地图与网络锁定一座完全陌生的山峰,通过观察思考确定合适的时机与路线,凭自身的能力成功完攀并安全下撤时,那种成就感会是无与伦比的因为那是自由的甘美滋味。

猜你喜欢

  • 张立宪:一个人的杂志

    张立宪还是老样子,穿一件简简单单的黑色T恤,不花哨,不跟你玩虚的,倍儿精神,倍儿有范。就像《读库》,朴实无华,却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被读者认为是“有趣、有料、有种”的“三有”好书。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是张立宪的密友,每年年底

  • 没有低到尘埃的种子不开花

    2010年我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出了新书,之后被拉去全国签售一圈。那种累不是体力的累,是心累,感觉像被人牵着当戏看。心像个想飞的热气球,吊篮里却挂了太多沙袋,怎么都飞不起来,觉得胀得快要破掉了,一看,还在原地。那年年底,回到老家,宅着。天天

  • 锐速进,速退

    几十年前,有一名高中生被分配到了一家啤酒厂工作。迎接他的是,不是把他安排到工厂行政部门,而是让他到洗刷车间当一线工人。这让他心中很不服气。大家或许不知,几十年前的高中文凭比现在博士学位还吃香。抱着大材小用的怨气,他在工作中做事自然很马虎。每

  • 一个拥抱等了14年

    河南平顶山老人刘嘉永远清楚地记得,在自己86岁时,意外地收到一笔汇款的情景。那时候,刘嘉的小儿子早已去世,大儿子又突然被诊断出肝癌。老人的生活原本就很拮据,这下的打击又实在太大,家里的顶梁柱不复以往,家人难有余力来照顾一个行动多有不便的老人

  • 我终于懂得了婚姻

    我现在的老婆是我的结发妻子,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帮我煮饭、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讲不好普通话,人家会笑她。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控股的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因

  • 没有爱情也可以

    鲁迅先生曾冷静发问:娜拉出走后怎样?他的提问有现实意义,“五四”前后,很多女性忽而觉醒,离异、逃婚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离开家,就能走向光明吗?似乎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数年之后,呼兰小城里一个名叫张荣华的姑娘,像

  • 王瑶先生的四次教诲

    相比学术语言的严谨、简约,王瑶先生私下的谈话是最具特色的,采取的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充满幽默和机智,常出人意料,又入木三分,发人深省。先生给我留下了九句印象深刻的话,首先是对我的四次教诲。1978年,我入学不久,他跟我说:“钱理群,我知

  • 记张自忠将军

    我与张自忠将军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较之许多常常谋面的人更难令我忘怀。读《传记文学》秦绍文先生的大文,勾起我的回忆,谨为文补充以志景仰。一九四零年一月我奉命参加国民参政会之华北视察慰劳团,访问了五个战区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其中之一便是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