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王瑶先生的四次教诲

王瑶先生的四次教诲

收录日期:2025-11-21 09:51:54  热度:9℃

相比学术语言的严谨、简约,王瑶先生私下的谈话是最具特色的,采取的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充满幽默和机智,常出人意料,又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先生给我留下了九句印象深刻的话,首先是对我的四次教诲。

1978年,我入学不久,他跟我说:“钱理群,我知道,你已经39岁了,年纪很大了。你急于在学术界冒出来,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一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

1981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当先生助手,先生专门找我谈话:“钱理群,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会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这个时候,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你主要追求什么东西,就要牢牢地把握住,利用你的有利条件尽量做好,充分发挥。其他事情要抵挡住,不做或者少做,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要拒绝诱惑,牢牢把握自己所要的东西。”

在担任助手期间,先生对我的教诲反而不多。一次在闲聊的时候,先生突然对我说:“你说人的一天有几个小时?”

当时我就蒙了,只得随口回答说:“24小时。”先生接着说:“记住啊,你一天只有24小时。你怎么支配这24小时,是个大问题。你这方面花的时间多了,一定意味着另一方面花的时间就少了,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不可能样样求全。”他秃头秃脑地讲了这一句,就不再说了。

最后的教导,是王瑶先生逝世之前留下的遗训。那时形势非常紧张,大家都有点惶惶不安。先生就说:“你们不要瞻前顾后,受风吹草动的影响,要沉下来做自己的学问。”

第五句话是关于他自己的选择。有一天,先生突然对我说:“我现在老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垂死挣扎’;什么事也不做呢,又是‘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

我听了却为之一震,立即联想起鲁迅《野草》里“死火”的两难:或者“烧完”,或者“冻灭”,而最后的选择也是:“那我就不如烧完!”

第六句到第九句话,都是谈知识分子的。第六句话是:“知识分子,他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所谓分子,就是有独立性,否则分子不独立,知识也会变质。”

有一次,王先生突然跟我谈起一些知识分子的表现。这是很少有的,因此,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王先生说,某些知识分子看起来很博学,谈古今、说中外,其实是“二道贩子”: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贩卖而已。

王先生又说,还有些知识分子,很聪明,开始时也用功,在学术上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然后,就吃老本,不再做学问了,而是到处开会、演说、发言、表态,以求最大限度地博取名声,取得政治、经济上的好处。这就成了“社会活动家”了,却还要打着“学者”的旗号。这时候,学术就不再是学术,而成了资本了。当年的研究,不过是一种投资,现在就要获取最大的利息了。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里,这样的“二道贩子”恐怕是越来越多了。我不能不感佩王瑶先生的“毒眼”和远见,同时也时时警诫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伪学者”。

王先生关于知识分子的第九句话,现在已经几乎是社会流行语了:“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我记得王先生先是私下里和学生、朋友说的,后来,在政协会议上一说,就传开了。

一直到今天,人们说起知识分子的处境与选择,也总要提起这句话,王先生也确实把知识分子的尴尬、无奈和顽强坚守说透了,而且用的又是“王瑶式”的表达方式。有意思的是,今天人们提起这句名言,已经差不多忘记了其发明者是王瑶。

我给他做助手时,王先生还说:“钱理群,我让你做我的助手,你知道你的工作是什么吗?现在这个时代,你要是不动,人家就把你忘了,你就负责在外面替我晃来晃去,表示王瑶的存在。”我当时非常震惊,心中悲凉,先生太聪明,看得太透。

20世纪80年代不做事的学者有两个,一个是王瑶,一个是钱锺书。

钱锺书在那时也是只整理过去的文章,新作很少。王瑶太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看得太透了。他知道现代文学研究不能做得太多,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真正有作为的是古典文学研究,可是他回不去了,所以他绝望,但他还是积极有为的,体现的还是鲁迅精神:反抗绝望,看清楚一切,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猜你喜欢

  • 如何评价范雎的一生?范雎怎么死的?

    一代秦相范雎,他学富五车,睚眦必报,更受到秦昭王的无限的宠信。在秦国,范雎可以说是一个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他以魏国罪臣的身份投奔秦国,没有任何身份背景的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秦昭王的器重,从无任何官职,到客卿,再到秦国丞相。不过,历史上对范

  • 范雎最终是否被秦昭王废弃?范雎犯的最大的

    范雎,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先后在魏国和秦国出仕,最终在秦国获得了秦国丞相一职,成为了秦国的一代名相。范雎最出名的是他的聪明的头脑和精明的权谋,他为秦昭王做的最顺心的一件事情,便是解除了秦国四贵的权力,将王

  • 杀神白起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杀人狂魔吗?

    秦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作战十分厉害的人物,他们都被列入了战国四将军中,他们分别是白起和王翦。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秦国将军,因其战功卓著,作战勇猛,善于打歼灭战,因此被赋予了杀神将军的称号。在当时那个年代,若是谁在战场上听到了敌军是白起为首,那必

  • 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一代名将的死亡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想,当秦昭王逼死白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秦昭王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战争的指挥失误,他不该让白起在赵国长平之战以后退兵修养,他不该在秦国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围攻的时候还不放手退兵,反而不断

  • 白起的长平之战赢了吗?为何秦国白起没能灭

    为什么秦军明明攻克了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党,为什么白起明明打赢了长平之战,赵国还是没有灭国呢?细数白起经历的种种精彩的战役,我们就会领会白起到底有多厉害。伊阙之战是白起闻名于世的第一战,秦军对阵魏韩联军。白起看透了战场上魏韩两军面和心不合,

  • “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是怎么死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其中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在李攀龙去世之后,文坛二十多年他一人独领风骚。后七子是区别于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文学流派前七子的叫法。这

  • 王世贞写了那些著作?王世贞的个人影响

    人物档案姓名: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民族:汉族国家:中国出生地:太仓州所处时代:明代官职:南京刑部尚书本经:《易经》去世时间:万历十八年(1590年)文学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晚年恬淡自然主要成就:后七子领袖主要作品:《弇州山人

  • 如何评价王世贞这个人?王世贞的诗词

    王世贞明朝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为琅琊王氏余脉太仓王氏之后,字元美,号凤洲。嘉靖五年,王世贞在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出生,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此后开始进入仕途。王世贞为官数十载,受到两个重要人物的影响。第一个人物便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