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读不懂的父亲

读不懂的父亲

收录日期:2025-11-21 15:05:41  热度:11℃

读不懂的父亲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父亲是一个谜团,是我无法读懂的人。他总是深沉而寡言,很少主动跟我交流,让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即使是生活中的琐事,他也总是只字不提,让我对他的了解变得更加困难。

他是一个工程师,整天埋头苦干,从早到晚都在忙碌的工作中。而我却希望能和他多沟通,多了解他的世界。然而,每当我试图与他交谈时,他总是只给我一个微笑,然后默默地离开。

我常常想,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否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他是否也曾经梦想过一些事情,但无法实现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更加渴望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发现了一个老旧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父亲年轻时的琐事和心情。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丝希望,也让我更加渴望去揭开父亲内心的秘密。

我开始从中寻找线索,试图还原父亲的过去。从他的记录中,我看到了一个勤奋而坚毅的人,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却从未放弃过。我看到了他努力工作的背后,是对家庭和责任的执着。

父亲的笔记记载了他曾经遇到的一次次困难和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它们的。这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明白了他为什么总是默默付出,为什么总是将自己的痛苦隐藏在心底。

父亲是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他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了他。我明白了他沉默寡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和我交流,而是因为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家庭上。他总是默默为我们付出,用实际行动来关心和爱护我们。

读懂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现在我明白了,无需言语,父爱永远存在。他的沉默是他对我最深情的告白,是他父爱的表达方式。

从那以后,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不再对他的沉默感到困惑,而是用更加细致的眼神去感受他的父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坚持和关爱。他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坚强、有责任心的人。

父亲读不懂的外表下,隐藏着他坚韧的内心和深情的爱。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他,更加珍惜他。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他永远是我心中那个无法替代的父亲。

感谢父亲的沉默,让我明白了父爱的无穷真挚,让我成长为一个坚强又有担当的人。我将永远怀念那个读不懂的父亲,因为他永远是我心中最真挚的存在。

猜你喜欢

  • 一面梳妆镜

    那年,我们一家四口从14平方米的小房子搬到父母单位按资排辈分配的、我们全家盼望了很久的两室一厅的大房子时,父母做得最快乐、最忙碌的一件事,就是给那套组合家具重新刷漆,先用砂纸一点点打磨掉旧的颜色,然后用父亲画油画的颜料和着油漆,调出我最喜欢

  • 别做“肥皂女郎”

    我们的小朋友若男,正在和大叔交往。大叔43岁,离婚后单身很久,经济状况良好,相貌、身材保持得不错,性格豪爽又细腻。看起来,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这种有一定年龄差的交往中通常会存在的问题——法律上的、道德上的问题,在他们中间都不存在。何况,现在

  • 夫妻相的真相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夫妻之间面容相像,连表情都有些相似。或者结婚时虽然并不相似,但是相处几十年下来,成了老夫老妻,原来迥异的外貌也逐渐趋同。大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夫妻相”。究竟为何会发生这种事呢?在爱情的最开始,正是由于两个人之间存在

  •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苏青很意外地接到了聂海峰的电话,就在苏青结婚前夕。挂上电话,苏青赶赴聂海峰订好的饭店,她一步步地走在路上,天空下着雨,那夏末的雨水像一些美丽的笑容,清澈而宁静,它包含着美丽的伤感。苏青对聂海峰的回忆像是一块海绵,每次想到这个男人,总是能从灵

  • 真爱从不和你谈钱

    同事兼朋友Lily,前几年突然离婚了,孩子归她。Lily刚离婚那段时间老跟我们哭穷,前夫投资失利,几近破产,孩子的监护权归Lily,可前夫连孩子的抚养费都没给过一分钱,大家听了都十分同情。没多久Lily的孩子考上民办小学,学费3万元一学期,

  • 白水咖啡

    20多年前,父亲和母亲在上海读大学,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在周末的下午,相约在学校对面的咖啡厅,手持一卷书,静心品读,隔窗望街,畅谈人生。一杯咖啡陪伴闲暇时光,惬意盈怀。时日一久,爱情诞生了。父亲家穷,为了和母亲一起品咖啡,总是节衣缩食。

  • 离婚不离情

    當妻子海伦说她想离婚时,我感到震惊。跟大多数男人一样,我一点也没注意到婚姻出了问题。我每天都工作12小时到14小时,想方设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下班后累得精疲力竭,吃完晚饭就是看电视,然后上床睡觉。我很少发脾气,也不刻薄,从不说粗口,更不用说不

  • 当年谁追谁啊

    母亲到香港后担任党的机要交通员,来往于香港、九龙、广州之间,为党的秘密机关传递情报。父亲算是母亲的上级,有时母亲还听父亲讲课,父亲那抑扬顿挫的四川话让母亲感到既好玩又亲切,但那时母亲并没有想别的。此时的父亲已接近而立之年,从欧洲回来后一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