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在泥土里呼吸的亲人

在泥土里呼吸的亲人

收录日期:2025-11-21 02:15:42  热度:10℃

我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只有一百多里路程,工作不是很忙的时候,我总要抽空回去一趟,去父亲的坟前看看,对父亲说说心里话。

跪在父亲的坟前,我不知道,长眠在泥土里的父亲,一个人会不会孤单。我也不知道,当我无数次梦到父亲那清癯的面容时,他同样是不是也在土地的深处,挂念着他的亲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的逝去都会促使我对生命进行无解的思考:亲人们离开了我们世俗意义上的村庄,住进了那些在贫瘠田野中,用泥土垒成的村庄里,会不会害怕,会不会想念与他们不同世界里的亲人。他们能够感知我们对他们逝去的悲伤和思念吗?

我知道,这些思考很空洞也不切合实际,当然,也没有人能够回答我。在一望无际的渭北平原上,庄稼在各自的季节里依次生长,乌鸦们一次次从天空中掠过。这阔大的空间只适合鸟儿们和想象存在。亲人的沉默,给村庄中的空气平添了几分凝滞与肃穆。

十几年前,我有幸跳出农门。想起上大学的第一天,看着身边那些被亲人宠惯了的城里的孩子,我的心变得不是滋味。我无缘无故地变得不爱说话,默默坚守那所谓的“自尊”。

我的一丁点儿的变化都没有逃脱父亲的目光。有一天,他来城里看我,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自从你到城里后,爹发现你变了。我知道你开始看不起农民,但是我要跟你说,咱们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你要记住,这些城里人与咱们没什么不同。叹息了一声,父亲接着说,爹也是个农民,但是我不甘心,我努力地学习技术,就是为了改变命运。你也一样,当农民没有什么可耻。相反,你要为咱农民争一口气。

此时,这些谆谆教诲犹在我的耳边响起。

父亲一辈子勤勉、宽厚、与世无争。与父亲打过交道的人,都对父亲的为人处世赞不绝口。他一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默默地影响着我们姐弟仨。他表达爱的方式,同天底下所有沉默的父亲一样,做得多说得少。

记得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父亲并没有显得多么兴奋,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我和母亲唠家常。我当时还向母亲抱怨,父亲怎么一点儿也不关心我呀。直至回到城里,打开背包,才发现父亲不知何时装进去了几个大红苹果。忽然间,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温暖和感动。

三年前,父亲在临走之时,仍然操心着我贷款买房的事情。他哆哆嗦嗦地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一张存折,拉着我的手说,里面存有两万元钱,爹没能力为你买房,这点钱就当爹对你的补偿。第二天,父亲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那一次,我心痛得泪如雨下。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将他对子女的关爱,对亲人不舍的挂念,依旧在心里装得满满当当。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总会不由自主地隐隐作痛,眼泪也会像决堤一样奔涌而出。

生命轮回,生生不息。虽然我不知道,那些逝去的亲人是否还以另一种方式生活着;但我知道,在泥土下面,有亲人们的村庄,有他们的家园,也有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就沉睡在这片他们生活过的土地里。或许,他的坟前绽开的一株小花,生长的一棵野草,刮过的一阵微风,都是他存在的方式。他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我们的爱与思念,也感受着我们的爱与哀愁。

猜你喜欢

  • 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灯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调侃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但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回到家里后,为回应朋友的调侃,托尔斯泰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腰牛皮

  • 名人们的非常道

    萧伯纳曾说,他的论敌有时仅仅因为他是素食主义者便感到自卑。萧伯纳把吃肉称做“咀嚼动物的尸体”,把打猎叫做“残杀的兴奋”。有一回他因脚踝扭伤躺在床上,医生要他吃肉,他回答说:“宁可去死,也不愿让肚子成为动物的坟墓。”希特勒年轻时常常挨饿。曾经

  • 京东刘强东:我的执着与妥协

    紧张、强势、霸道、一切尽在掌控——刘强东说这就是他身上所背负的最大误解,事实上,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趣、简单、透明的人。过去的经历已经证明了刘强东在商业上的成功,但是人们对于刘强东这个人,他的性情与信念,他对商业、社会、管理和人的看法,知之甚

  •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80后代表作家,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等杂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因曾在文学网站“榕树下”上用网名“第四维”发表了许多作品,又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小四”。代表作有《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小

  • 郭列,让脸萌起来

    如果最近你打开微信朋友圈,可能会忍不住要问一句:大家的头像都是团购的吗?尤其是25岁以下用户的微信头像,清一色的卡通漫画,而且是同一种风格。这些头像都是用一款名为“脸萌”的软件做出来的。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发型、脸型、五官、衣服等元素

  • 人的一生就是“上山下山”

    一直到十八九岁,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是忠实观众吧。“文革”结束了,艺术院校招生,我好像忽然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了。考艺术院校时,主考官让我演一个动作:从后面捂女孩的眼睛。

  • 就这样老去

    张爱玲的《对照记》里,收入她祖母的三张照片,一张是“如花似玉”的十八岁——“如花似玉”这个形容词,是张爱玲说的,她锦心绣口,不吐陈词滥调,实在是这个被人用滥了的词放在她祖母身上,前所未有地合适。照片上,李家小姐亭亭然站在母亲身边,修长飘逸,

  •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