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母亲的大事

母亲的大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4:03:47  热度:8℃

儿子夫妻俩都去上班了,孙子也上学了,家里空荡荡的。她将菜篮子拎到阳台上,开始择菜。这是她一大早从菜场买回来的,赶那么早,就是为了买的菜新鲜一点儿。

她将菜叶子一片片掰开,黄的叶子择掉,虫蛀过的摘掉,能在菜叶里发现一两只小虫子,那是再好不过,说明这菜最近没打过农药,但虫子一定要找出来,不然,眼尖的孙子会吓坏的。她的眼睛有点儿花,需要将菜凑得很近,才能看清楚,菜叶子经常戳到她鼻尖上。

择好的蔬菜洗净,再放在清水里泡一泡,这是她从电视上学来的,说这样可以减少蔬菜里的农药残留。

然后,她拿出一块瘦肉,慢慢地切成碎块,再剁成肉泥。不知是刀钝了,还是自己的手腕没力气,花了差不多个把小时,她才将那块肉剁成细碎的肉泥。这是为孙子最爱吃的肉丸汆汤做准备。

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她从冰箱里拿出剩下的饭菜,热热,吃了几口。囫囵一觉,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她赶紧淘米煮饭。厨房里响起“刺啦刺啦”的声音,油烟四起。她干咳了几声。

门铃响了,孙子放学回来。儿媳和儿子也陆续下班回家。

她正好烧好最后一道菜,热腾腾的菜端上桌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她笑眯眯地看着他们,他们吃得越香,吃得越多,她越开心。她是我的母亲。父亲去世后,她变得孤单、落寞,经常无所事事地一个人坐在屋檐下发呆。于是我将她接到城里。其实她一点儿也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我告诉她,我们需要她,她便安心地住下了。平时,我们一家三口,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家,依旧是孤单的。她每天都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为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可口的晚饭。

母亲这辈子,也做过不少大事情:和父亲一起,将老家的房子翻盖成大瓦房,那可是当年村里的第一间瓦房;把我培养成了大学生,那可是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两件大事,让母亲自豪了一辈子。现在母亲老了,为孩子们做一顿热乎乎的晚饭,对她来说,就是大事。

我有位同事,老家在东北,自从她只身一人来南方工作后,她母亲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准时收看天气预报。看完天气预报后,立即拿起电话打给女儿,叮嘱她,明天杭州天气如何,别忘了带伞,记得关窗户等等。关注女儿所在城市的天气,成了这位母亲一天中的大事。

没错,这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但对一位母亲来说,为她的孩子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大事,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猜你喜欢

  • 杜宪、薛飞:离开《新闻联播》的那些日子

    1982年,杜宪和薛飞一同入职央视,10年后又同时离开,投身商海,而今又都隐居大学校园,他们的人生轨迹看上去几近相同,但每个人又有自己不同的波段和频率。“皓月”和“天蚕”分别是杜宪和薛飞离开《新闻联播》后用过的笔名,意味深长,暗暗指向他们的

  • 敢于尊严和体面地输

    人生中具有如此仪式感的事不多。这一次告别,将来会让你难忘。也许你们还意识不到,结束的这四年大学生涯是什么。我已经离开这所学校24年了,是我读大学的6倍,走得越远越清晰。原来我以为这4年不过是我的大学生涯,到现在我才清楚,这分明是我的另一个故

  • 一万个人也比不上一个你自己

    当自己出版的第二本书送达莉兹·维拉斯克斯的手中,抱着书本,闻着墨香,刚满23岁的她不由开心地笑了,虽然她的笑容并不美,甚至像一具龇着牙的骷髅,却充满自信和满足。后来,莉兹学会了上网,没有了自信的莉兹逃到网络上躲了起来。但是,网络也没有她安身

  • 汪峰:多少沧桑铸就怒放

    1971年,汪峰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他有一个相对优越的教育环境,能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但他并不懂什么是艺术。“5岁开始,我从来没有体会到音乐或者小提琴带给我任何快乐,我倒觉得这也特正常。我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觉得一个孩子就

  • 姚明退役这三年

    宣布退役三年以来,姚明并未就此淡出人们视线,而是频频在商业、公益等领域为自己贴上新的标签。这名曾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篮球明星,在场下来了个并不怎么华丽的转身。“我虽然离开了赛场,但我不会离开篮球。”三年前的7月20日下午,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 百变王祖蓝:幸好我不是高富帅

    每个笑匠都是悲剧人物香港的戏剧掌门人许冠文曾说过:“每个笑匠都是悲剧人物。”王祖蓝非常赞同这句话,没有见证过生活最艰辛的一面,就不可能对人性有深入的认识,也就无法演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喜剧作品。王祖蓝的父亲是一个天性乐观的水泥车司机,有一阵子全

  • 季琦:人生离不开激情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家来说,能做成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那可是事业成功的重大标志。不过对于汉庭创始人季琦来说,就显得算不上什么了。他用了10年时间,创造了3家市值过10亿美元的企业——携程、如家、汉庭。对于季琦来说,财富的累积是一回事,享受快活

  • 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可她却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