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

收录日期:2025-11-20 16:25:24  热度:1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鬈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可她却是第一个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至今获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当这位8l岁的老人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一场“军民联合的大项目

如今屠呦呦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是一场“军民大联合的项目”。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投入其中,屠呦呦是其中一员。

疟疾在人类历史中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目前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大约33亿人处于罹患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发生2。5亿起疟疾病例和近100万例死亡。二十世纪50年代,WHO启动了一场旨在根除疟疾的计划,但进入60年代,很多地方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

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523项目”分两个组开展抗疟药开发工作:西药组和中药组。1970年后。由于中国已能生产并向越南提供复方化学抗疟药,生产供应不再紧迫,项目重点遂转向了中草药。

屠呦呦开始查阅古代医书和民间药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青蒿就是在这时进入了她的视野。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古医书中就有记载。

屠呦呦的研究组收集了2000多个类似的药方,从包括青蒿在内的200种草药中获得了380多种提取物。

所有研究者都隐去了名字

直到今天,西方科学界对这个40多年前的研究项目仍然充满好奇。在与中国“523项目”同期的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筛选了20多万种药物,始终没取得新发现。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523项目”只有少数几篇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很多研究细节至今仍笼罩在神秘的气氛中。

当时,一些对疟疾有疗效的提取物,或者毒性大、副作用剧烈,或者治疗不彻底,都不够理想。屠呦呦把目光转向了青蒿。大量实验发现,一开始,青蒿对疟疾的抑制率相对较高,能达到68%。可在之后的实验中,这一药效却未重复出现。

古人的记载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煎煮方法,而是将青蒿泡在水中后“绞取汁”,屠呦呦突然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她重新设计提取过程,将水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这才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她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

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屠呦呦的小组成功获得了提取物结晶“青蒿索II”。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提取了抗击疟疾的有效单体“黄花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获得了同样有效的“黄蒿素”。

1979年,关于青蒿素的第一篇英文报道发表时,所有作者和研究人员都隐去了自己的名字。

“当年就是这样,只要事情做成了就很欣慰。”屠呦呦说。

“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个人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6年后,55岁的她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在老同学的回忆中,人们才能找到这位科学家更清晰的形象。她小时候长相“蛮清秀”,生活上却特别粗线条,箱子常常收拾得乱七八糟;婚后不太会做家务;有一次坐火车出差,她在中途停靠时下车走走,竟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

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奖,也很少有人去探究“集体荣誉”背后每一位研究人员的努力。拉斯克医学奖的评选却将这位年迈的科学家第一次推向了幕前。评选结果刚刚揭晓时,记者们在很长时间内竟完全找不到这位从未引人注意的学者。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屠呦呦登上了领奖台。她获得的,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得到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摘下老花镜,认真地说道:“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纽约时报》援引WHO的评论,称赞青蒿素是消灭疟疾的“首要疗法”;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则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改善人类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然也有争议随之而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讲求集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对于屠呦呦,似乎并非如此。“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猜你喜欢

  • 为什么

    有个主妇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出去买菜,回家时在楼底下遇到一个熟人,她们便聊了起来。这时,孩子探出头来,在十二层的窗口向她招手,一不小心,孩子身子往外一倾,从楼上掉下来,她见状后拼命奔去,刚好用手接住。那么远的距离,谁都认为不可能,于是找来消

  • 没人讨厌逗自己笑的人

    这是我年轻时在美国的故事。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日,我去参加一个早间弥撒。我不是教徒却去星期日的弥撒听牧师讲道,是因为听说这对学英文很有用。原以为气氛一定很严肃隆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在祈祷前会有一段“今日故事”的讲道,信徒们听了哈哈大笑。

  • 请远离,那个总是给你泼冷水的人

    昨天逛商场的时候,在某品牌服装店遇到两个女生,其中一个拿着一件大红色连衣裙想要试穿一下,店员正准备带女生去试衣间,另一个女生却不合时宜地插话道:“穿红色很俗气的,而且和你的身形、皮肤一点也不搭,还是换一家吧。”店员和女生都尴尬地沉默了几秒,

  • 吃力

    同甲君是十余年的朋友,直至有一日,他问:“你会不会认真地写些严肃的小说?”我听了偷偷打一个呵欠,然后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渐渐疏远。再做朋友,太吃力了。又一次,谈到本行的难处,同文忽然说:“你同她一样是写小说的人,你们去讨论好了。”如此见外,

  • 有趣的三个维度

    有趣,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个宏观的概念,我经常说有趣的将打败无趣的,但我从没谈过什么叫有趣。对我而言,有趣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有趣是知识结构的完整;第二个维度,是樂观进取的心态,有趣的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压力,而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第三个维

  • 你的致命弱点里藏着最大优势

    1午间休息,我随手拿过手机翻看朋友圈。朋友圈里转发的一则游戏测试吸引了我,游戏规则非常简单:点开链接,输入你的名字,立马显示测试结果。那位朋友的测试結果是:她的致命弱点是没有弱点。朋友自己在后面跟帖:这是一个多么拉风的结果。我回应她:关键是

  • 保强爹的心愿

    三九的严寒冻不住出门办事的人群,冷风吹来,令人缩进了脖子,刚下车的保强爹,望着高楼大厦,豪华的长途车站外表修的极像飞机场候机楼,站外出租车在排队等客,三三两两的三轮车来来往往,三轮司机头戴耳帽,身穿黄色军用大衣,看到行驶来的客车,纷纷挤着向

  • 选举大力士

    ▼点击音频,聆听美文动物界的又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开展起来了:评选大力士。通过层层选拔与上报,大象与蚂蚁进入了最后的PK。一头成年公象体重可达8吨,是小汽车的6倍左右。也就是说大象可以轻易地撞翻一辆小汽车,如果把脚抬起来,可以轻易的把小汽车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