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作为人类养生保健、强身治病的方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的祖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相较量,逐渐形成了许多自然的包括气功在内的保健养生方法。比如,为了祛湿导滞,通利关节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导引”;吸取与禽兽搏斗的经验,象其形,会其意,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击武术;从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增多,体会到精神情志活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总结出修身养性的“静坐”、“意守”等方法。总之,气功的萌芽和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偶然的发明,而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并总结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化卫生保健方面也受到影响,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医学方面,《黄帝内经》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气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气功列为养生保健治疗方法的首位。儒家则由孔子提出了意念专一、听之以心,然后心息相融,神气合一即“坐忘”的儒家气功方法,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形神不亏,便可长生”,提出了“无为自然”的养形养神的养生方法。这些都与当时医学气功的发展协调一致,互相影响并各有侧重。至于佛教,一般认为是在汉朝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后才出现的。佛教大小乘学说中,本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的术语。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珈虽有相当于练气意义上的气功术语及修练方法,但在汉地佛教界流传不广。从佛教传统观点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场看,佛教的禅定与气功有所不同;从客观上看,佛教中也含有一些类似气功的内容,尤其是“明心见性”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至宋明理学派,致力于勾通和统一儒、释、道三大学派的理论,也相应出现了各家气功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的局面,使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更趋于完善和系统。

中国古代的武术,其作用不外健身和技击。各派武术的健身方法中,尤其是站桩里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气功与武术在一些方法上也互相影响。例如,现在的健身站桩功法中,不少就来自武术,而气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被武术所吸取。武术界有一句话叫做“练武不练功(气),到老一场空”,可见两者是相关的。

猜你喜欢

  • 经常后背疼,千万不要忽视,可能是它引起的!

    不少患者啊,都有这个后背疼的表现,有的患者除了后背疼之外,包括颈部疼,头疼,还有一些腰疼等等。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实真有这样的病例,后背疼可以是冠心病,但是呢,所以说要做一个心电图排查就可以了,颈椎病可以后背疼吗?也可以,所以说这个后背疼啊

  • 胆汁反流总是反反复复治不好怎么办

    前几天在门诊的时候呢,接诊了一位胆汁反流病的患者,嗯,来找到我的时候呢,说很多医院都去看了,药也吃了挺多啊,就是总是治疗效果不好啊。我觉得这个病人也挺复杂的,我就看了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啊,结果我一看他的药物呢,主要是这个啊,我们叫拉唑一类药物

  • 阴阳两虚应该怎么补?中医来告诉你!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脾胃虚弱远离这五点,让你的脾胃恢复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