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文化杂谈

中医文化杂谈

杨光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近年来“中医文化”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报刊等媒体上,作为中医人的我们更是耳熟能详,但要是“较真儿”地问:“什么是中医文化?”怕还真不好回答。

根据词典解释,“文化”就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而一般“特指精神财富”。如此说来,一切关于中医药的知识(如中医理论)与物质(如针具、中药等),及至跟中医沾边的都可以叫“中医文化”。因为中医本身肯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举例来说吧:一棵树自己长在那不能叫文化,如果是人栽种的,就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关于那棵树的“学问”,如属于什么品种,如何栽种,有何经济价值等,叫“精神财富”,当然都是属于“文化”了。同样,一个人伤风感冒,身上冷,出于本能,随便抓把草煮水喝了,一出汗好了,这事儿不能叫“中医文化”;而如果他能知道那草的“味辛性温,功能发汗解表”,那这个人就有些“中医文化”;如果把这件事儿作为介绍草药知识讲出个故事,显然就是“中医文化”了。

“百度”上关于中医文化是这样说的“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但近年报刊上的“中医文化”概念似乎并非这么广泛,以笔者所见,大概有如下所指:中医科普知识、与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中医院特色环境氛围营造、临床思维中及医护技实施中的中医特色等。《中国中医药报》有一“中医文化”专版,其内容主要是名医家介绍,中医药历史典故、传说、趣闻,中医知识普及和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中医药理论介绍与讨论等。在有关的报道中,将中医文化与医疗、护理、人才培养、中医药产业、医疗安全并列为中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

可见,“一般意义”上的中医文化的概念是“狭义”的,其内涵更接近“中医科普”,但与“科普”有如下不同:一是科普是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而“中医文化”可以是内行写给外行看的,也可以是写给内行看的,甚至可以是外行写给内行看的。搞文学的介绍《西游记》中的中药诗,文史专家辑出《十三经》中的中医药知识,你能说不是中医文化吗?二是科普一般是介绍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知识,而“中医文化”内容除“科普”外可以是任何与中医相关的知识(但不是严格的理论探讨,即不是论文)。三是“科普”的形式主要是文章(电台、电视也以文章为基础),而“文化”的形式则宽泛得多。

简言之,广义的或“严格意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中医药精神与物质财富;狭义的或“一般意义”的中医文化是指一切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和能显示中医药特色的事物(精神的与物质的)。养生防病知识、历史人物事迹、传说典故、文物典章、经史子集中的记载、医院甚至居住环境建设、医疗护理特色……,只要与中医药相关,都可说是“中医文化”。正是:

中医文化是个筐,医文史哲筐内装,但凡不离中医药,何分内行与外行。

猜你喜欢

  • 京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红大戟的别名又叫什么?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

  • 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松子仁我们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到,但是我们买到的松子仁都是经过加工炒制之后的熟的松子仁,一般松子仁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非常的难咬动的,大家知道松子仁是生长在哪里的吗,就是在松树的松塔里面的,生松子仁本身也是一种药材,那么到底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