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技术

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技术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有明确的继发因素存在,前者病因不明。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可归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与外邪阻络(风邪为主,易夹寒、热)、风痰闭阻、火热上攻、阴虚阳亢、瘀血阻络等有关。病机要点为络脉闭塞,不通则痛。病位主要在面部经络,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辨证分型

1.风寒袭络证:颜面短暂性刀割样剧痛,遇寒而诱发或加重,发作时面部有紧束感,局部喜温,恶风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伤络证:颜面短暂烧灼或刀割样疼痛,遇热加重,得凉稍减,痛时面红,伴发热,恶风,口干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攻证:颜面阵发灼热剧痛,前额涨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咽干,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4.肝胆火炽证:颜面阵发性电击样剧痛,面颊灼热,面红目赤,眩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5.风痰阻络证:颜面抽搐疼痛,麻木不仁,眩晕,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6.瘀血内阻证:面痛屡发,剧时如针刺刀割,面色晦暗,无明显寒热诱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7.阴虚阳亢证:久病或老年患者,颜面阵发抽搐样剧痛,头晕目涨,失眠,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辨证论治

1.风寒袭络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3.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

4.肝胆火炽证

[治法]清肝泄热,降火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5.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解痉止痛。

[方药]涤痰汤加减。

6.瘀血内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7.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经验方

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药物组成]麻黄9克,附子10克,细辛4~6克,蜂房6~9克。

[适应证]风寒阻络证。

2.息风和阳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黄、白芍、丹皮、生石决明(先煎)、珍珠母、牛膝、羚羊角、钩藤、刺蒺藜、桑叶、菊花、僵蚕、蝉蜕。

[适应证]阴虚风动证。

3.曙光三叉神经痛方

[药物组成]荆芥炭、僵蚕、白蒺藜、炒蔓荆子各9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炒元胡、钩藤(后入)各12克,白芷、陈皮各4.5克,全蝎粉(另吞)3克。

[适应证]风痰阻络证。

4.愈痛散

[药物组成]全蝎150克,白附子100克,白芷、川芎、僵蚕各200克。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用法]研末调匀,每次2克,每日两次,热酒调服,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5.桃红汤合止痉散

[药物组成]桃仁10克,红花5克,赤芍、川芎、白僵蚕各12克,丹参30克,蜈蚣两条,全蝎(研吞)4.5克。

[适应证]瘀血内阻证。

6.川芎止痛汤

[药物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茇各10~12克,蜈蚣、天麻各10克,细辛3~6克。

[适应证]风寒袭络证。

7.三叉止痛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20克,黄连、生地黄、当归、丹皮各9克,川芎、白芷各12克,升麻、细辛、川椒、全蝎、僵蚕各6克。

[适应证]胃火上攻证。

8.三虫胶囊

[药物组成]地龙、土鳖虫、僵蚕各等份。

[适应证]风痰阻络证。

[用法]焙干研末,装入胶囊,每粒约0.5克,每次服4粒,每日服3次。

中成药

1.芎菊上清丸

[适应证]胃火上攻兼风热上扰证。

2.复方羊角冲剂

[适应证]肝火上攻证。

3.元胡止痛胶囊

适宜技术

1.针灸

[取穴]眼支:攒竹、阳白、鱼腰、太冲。

上颌支:四白、颧髎、下关、内庭、瞳子髎。

下颌支:承浆、颊车、听会、合谷、大迎。

[操作]每次2~3穴,每日1~2次,强刺激。

2.锋针点刺

[取穴]主穴取太阳,第1支痛配阳白透鱼腰;第2支痛配四白;第3支痛配下关、承浆;风寒配风池、合谷;肝胃火盛配内庭、阳陵泉;阴虚火旺配照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操作]消毒锋针,点刺主穴,进针约0.2~0.3厘米,起针后立即拔火罐,使出血2~3毫升。配穴用毫针刺,补虚、泻寒加灸法。两天刺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水针

[主穴]下关、合谷、阿是穴。

[配穴]第1支加太阳、攒竹、阳白等穴;第2支加四白、颧髎、迎香等穴;第3支加颊车、地仓、承浆等穴。

[药物]醋酸泼尼松龙25毫克,1%普鲁卡因10毫升,维生素B12250微克。

[操作]常规消毒局部,以5号注射针刺入穴位,待患者有针感后,回抽针管无回血时再注入所配药液0.5毫升,7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4.耳穴贴压法

[取穴]面颊、上颌、额、神门。

[操作]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位处,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6天更换一次。

5.外敷

(1)外敷方Ⅰ

[药物组成]蜈蚣一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胆南星15克,生半夏10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贴在患侧太阳穴上,纱布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2)外敷方Ⅱ

[药物组成]生乌头、生南星、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共为细末,加葱白连须一根,生姜5片,切碎捣如泥,和匀,用纱布包好蒸热,敷痛处。

(3)外敷方Ⅲ

[药物组成]樟脑10克,细辛10克,薄荷12克,五加皮15克,全蝎30克,龟板胶30克,当归30克,白芷30克,寻骨风30克,蒲公英45克,紫花地丁45克,川芎45克。

[用法]除樟脑、龟板胶外,均经炮制,干燥粉碎,取香油500~750克,在锅中烧至滴水成珠时,加入上药,充分搅拌均匀,文火至沸,冷却即成膏状。每丸3克,使用时略加温后压成圆饼状,贴敷患侧,根据受累神经不同,选择不同穴位,3天贴一次。

(4)白乌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白芷15克,黄丹100克,香油100克。

[用法]将上药用香油浸泡24小时,文火炸焦去渣,徐徐倒入黄丹,熬成膏状,然后倒入冷水中浸24小时(去火毒)备用。将膏药少许加热摊在纱布上贴于患处,5天换药一次。D4

猜你喜欢

  • 最近耳鸣患者越来越多,看看你属于哪种!

    大家好,耳鸣呢是我们临床非常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认为耳鸣啊,跟耳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轻的患者我们叫做耳鸣,重的就会出现耳聋,听力减退。耳鸣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在一些老年人,耳鸣这个病呢还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耳鸣呢一般有这样

  • 经常后背疼,千万不要忽视,可能是它引起的!

    不少患者啊,都有这个后背疼的表现,有的患者除了后背疼之外,包括颈部疼,头疼,还有一些腰疼等等。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其实真有这样的病例,后背疼可以是冠心病,但是呢,所以说要做一个心电图排查就可以了,颈椎病可以后背疼吗?也可以,所以说这个后背疼啊

  • 胆汁反流总是反反复复治不好怎么办

    前几天在门诊的时候呢,接诊了一位胆汁反流病的患者,嗯,来找到我的时候呢,说很多医院都去看了,药也吃了挺多啊,就是总是治疗效果不好啊。我觉得这个病人也挺复杂的,我就看了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啊,结果我一看他的药物呢,主要是这个啊,我们叫拉唑一类药物

  • 阴阳两虚应该怎么补?中医来告诉你!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