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凝聚药圃老园丁 心血的两本书

凝聚药圃老园丁 心血的两本书

本报记者 马定科 通讯员 林羽

已经78岁高龄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徐鸿华教授给记者送来了两本书,一本是《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另一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中草药图谱》。这两本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鸿篇巨著后面,凝聚了一位“药圃老园丁”十余年心血的结晶。

199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投入了作为这个建设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研究。年近古稀的该校首席教授、被誉为“药圃老园丁”的徐鸿华勇担重任,带领他的同事和研究生,组成一个庞大的学术团队,开始了涉及国家、广东省、广州市3个级别的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包括砂仁、鸡血藤、九节茶等30种岭南中药材GAP研究。

从那个时候起,徐鸿华带领学术团队,足迹遍及从粤东北到粤东、粤西、粤西南的12个地级以上市及其县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与广药集团旗下的白云山中药厂、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南台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河源市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合作,推行政府政策激励、企业牵头、科技引领、农民参加的方针,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各地建成了30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广东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不但有效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显著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如梅州市的平远县,建成了广金钱草、青天葵、岗梅、灵芝、板蓝根、何首乌、鸡血藤、凉粉草等11个岭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基地,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仅鸡血藤、凉粉草的种植面积就达7万多亩,使中药材种植业成为该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光凉粉草年产值就达2.2亿元;还辐射带动了广东省周边县市和赣、闽等周边省份种植,年产值也有1.5亿元。平远县因此被授予“中国仙草之乡”。

在高度浓缩系列成果的《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一书中,记者除了看到概述每一种中药材的来源、开发利用、原产地及分布,并介绍其生物学特性、物种或品种类型、种植地、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留种技术、质量标准及检测、包装储藏和运输等内容外,还看到他们制定的每一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徐鸿华告诉记者,《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反映的是中药材“就地”保护的成果,《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王山中草药图谱》(简称《图谱》)反映的则是中药材“迁地”保护的成果。他说,广东省中药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但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医疗、保健用药需求量猛增,加大了对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许多野生资源开采严重,造成物种消亡或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保护中药材资源,广州中医药大学2003年在规划建设广州大学城校区时,就划出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小山地,辟作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定名为“药王山”,将从各地收集到的1200多种植物药种质资源迁移至园圃内,其中90%以上是岭南中药材品种。《图谱》分解表药、清热药等20类,每味药物的内容大多包括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等6项,还配以原植物彩色图片。

一个“就地”保护,一个“迁地”保护,“药圃老园丁”徐鸿华保护中药材资源的眷眷用心,在两本书上尽显!

猜你喜欢

  • 长期服 缓起效——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

  • 清寒之燥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1)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