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欧当归

欧当归

拼音注音ōu Dānɡ Guī英文名Root of Garden Lovage出处

始载于《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杆物欧当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visticum officinalis Koch[Ligusticumleuisticum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其根,去除茎叶,洗净,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华北及辽宁、陕西、新疆、山东、灌输、河南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亚洲本部。欧洲及北美各国亦多有栽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5m。全株有香气;根肥大,有支根。茎光滑无毛,有纵沟纹,紫红色,中空。基叶和茎下中叶二至三国顺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基部膨大成长圆形、带紫红色的叶鞘;茎上部叶通常仅一回羽状分裂;茎生叶叶柄较短,最上部的叶多简化成先端3裂的小叶片;叶缘下部全缘,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复伞形花序径约12cm,伞辐12-20;总苞片7-11,小总苞片8-12,均为宽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反曲,边缘白色,膜质;小伞形序近圆球形;萼齿不明显;花黄绿以,花瓣基部有短爪。分生果椭圆形,背部稍扁压,长5-7cm,宽3-4cm,侧棱和背棱呈阔翅状,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6-8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含多种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藁本内酯(ligusti-lide)[1-4],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香茅醛(citronellal)[1]。还含亚丁基苯酞(butylidene phthalide)[4],正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补骨脂素(psoralen),香柑内酯(bergapten)[5],镰叶芹二醇(falcarindiol)当归二内酯(ange-olide)[6],洋川芎内酯(senkyunolide)[7],芸香甙(rutin),山柰酚-3-O-芸香甙(kaempferol-3-O-rutoside),异槲皮素(isoqrercetin),紫去英甙(adtragalin)[8],阿魏酸(ferulic acid),苯甲酸(benzonic acid),丁二酸(succinic acid),腺嘌呤(adenine),蔗糖(sucrose)。薄层色谱表明尚有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烟酸(nico-tinicacid)和氨基酸等[9]。此外,本品尚含5种新的藁本内酯二聚体( ligustilidedimer)[6]。

药理作用

根的水浸膏及挥发油具抑制子宫节律性收缩,对抗乙酰胆硷对子宫和肠道平滑肌的痉挛作用。无水乙醇提取物有雌激素样作用。

性味

味辛;微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利尿。主经闭;痛经;头晕;头痛;肢麻;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治疗闭经、月经涩少和痛经均有一定疗效。同时对头晕、头疼、四肢麻木、失眠、大便干燥等症状也有显着疗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刺通草

    拼音注音Cì Tōnɡ Cǎo别名党楠、裂叶木通、棁木、挡凹、天罗伞英文名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vesia pal

  • 刺郎果

    拼音注音Cì Lánɡ Guǒ别名老虎刺、锈花针、刺檀香、三颗针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假虎刺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issa spinarum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沙地灌丛中。资

  • 刺针草

    拼音注音Cì Zhēn Cǎo别名鬼针草、盲肠草、一包针、粘身草、婆婆针、金盏银盘、跟人走、钢叉草来源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Bidens bipinnata L.及三叶刺针草B. pilosa L.,以全草入药。夏季开花时采收,切段,晒干。

  • 刺鸭脚木

    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来源五加科刺鸭脚木Brassaiopsis glomerulata (Blume) Regel,以根、树皮、叶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性味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骨痛

  • 刺黄柏

    《中药大辞典》:刺黄柏拼音注音Cì Huánɡ Bò别名安徽小檗、黄柏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黄柏的根、茎或树皮。秋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谷石隙间或溪边林下、山地灌丛中。分布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