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梅花针加耳针治“摄领疮”

梅花针加耳针治“摄领疮”

李丽 叶青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

“摄领疮”属于西医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因其主要发生于颈后及两侧而得名。摄领疮初起只有剧烈瘙痒而无皮疹,搔抓后易形成皮肤苔藓样变。也常发生于肘后、骶尾及腘窝,有时眼睑头皮,躯干或四肢也会受累。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采用梅花针加耳针治疗治疗“摄领疮”,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术者使用梅花针叩刺其皮疹局部(眼睑和外阴部除外)和穴位。以阳白穴(双)、神庭穴、曲鬓穴、百会穴、四神聪穴、脑户穴、玉枕穴(双)为主穴,每次轮流叩击4个穴位,刺激强度以中等为宜。耳针取穴,包括肺、神门、肾上腺、皮质下、肝、交感、心、脾、肾。使用短毫针,留针一小时,15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治疗一次,每次轮流取穴6~8个,10次为一疗程。

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瘙痒消失,皮疹消退。部分患者瘙痒减轻或间歇时间延长,或瘙痒时间缩短,或皮疹变薄变小。

治疗原理:采用梅花针叩刺穴位和病变部位后,可通过皮部-经络-脏腑,从而起到调节脏腑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另外,耳与皮肤经脉、脏腑联系密切,耳穴神门、肾上腺、皮质下、交感可镇静止痒,心、肺、脾、肝、肾等反应点可调节脏腑达到调节皮部的作用,根据瘙痒部位不同,额、面、颈、眼多为耳穴阳性反应点,可随症加减,刺激耳穴可通过疏通经络、镇静止痒、协调阴阳而达到治疗作用。

猜你喜欢

  • 脾胃治疗不可忽视“脾阴”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

  • 《本经》桔梗功效释义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桔梗为《本经》下品。原文: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本经》云其味辛微温,与现在的认识不同。就其味而言,现认为以苦味为主,兼有辛味。就其药性而言,也与之相左,现

  •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肩周炎

    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刘某,女,53岁,2010年11月15日初诊。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个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予伸筋丹、小活络丸、独一味、芬必得、布洛芬等中西药物交替内服,及针灸、按摩、热敷、理疗、膏药贴敷,收

  • 突破禁忌当谨慎

    王树文 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笔者近治一慢性腹泻患者,方中使用了被列为“十八反”禁忌的反药,患者服药后出现了较强的药物反应,后经辗转加减变通,继续使用反药控制了病情。恰好近日又读了贵报2011年7月29日载“使用十八反,犯禁还是突破”一文,

  • 小议秋伤于湿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秋伤于湿”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说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