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适量饮酒利于养生

适量饮酒利于养生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保健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的,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保健酒”,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元朝医学《饮膳正要》一书中,对酒的利害总括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上身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

饮酒的关键在“少饮”。酒里都含有酒精,酒精可以杀菌,就是所谓的“杀百邪”,因此某些流行病初现时,不少喝酒的人早晚都喝一小杯,人们把一些药如人参等放在酒里给病人服用,借酒“通血脉”“主行药势”,取得了更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借酒御寒,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恢复体温,这就是下海渔民常带酒出海的原因所在。

即便如此,很多人对此还是心有余悸——保健和伤身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呢?湖北省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涂晋文教授对此做出了解答。

涂晋文说,喝酒保健在晚上6点左右最好,也就是晚餐时。因为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而人体此时分解的解酒的酶相对多一些,有利于乙醇的分解,再就是晚上喝酒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有些人还能帮助促进睡眠。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一般情况下,酒的酒精度数越高,则酒量就应相应减少,从一天的总量上来说,白酒一般应控制在50毫升左右,药酒控制在100毫升左右,黄酒也可以在100毫升左右,红酒控制在150毫升~200毫升,啤酒则控制在500毫升左右为宜。

许多人喝酒常一饮而尽,似乎一杯杯地干才觉得痛快,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尤不可伤。且粗速无品。”涂晋文建议,吃饭、饮酒都应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霍者 刘晓静)

猜你喜欢

  • 前列腺钙化严重不严重,需不需要治疗?

    前列腺钙化呢,是前列腺炎性分泌物以及上皮细胞等凝结聚集于线管,长期以后形成了一种微小的钙化病灶,通过B超检查能够发现,那么这种病很常见,它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很多时候并不伴有症状,所以说也不需要专门的治疗。生活当中尽量的去饮食清淡,减少食盐肉

  • 便秘吃什么好通便

    因为便秘不仅仅有实秘,还有虚秘,特别是慢性顽固性的便秘,很多是气虚阴虚导致的,气虚会出现肠道动力缺乏,气机不畅,而无力将糟粕邪实排除,因为阴虚会出现津液不足,肠道失去濡润,所以说便秘反复难愈,那么气阴两虚是他的根本,泻下药只是暂时缓解了表面

  • 鼻炎的症状,怎么治疗有效?

    首先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名为鼻鼽,以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症状。中成药可以使用(鼻渊通窍颗粒),是由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薄荷还有黄芩,野菊花等这些药物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激素依赖,那

  • 去湿气的小妙招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人体的五脏中,脾性湿为太阴,阴气最盛则脾气充盛,体内湿气也会正常的运行,不会出现湿气停滞在体内的情况。一旦出现脾气亏虚,湿气无法运化停滞体内便会形成内湿,聚为湿病。长此以往呢,患者体内的湿血开始泛滥,又因为脾虚无法运,

  • 祛湿的食物有哪些?祛湿的中药材有哪些?

    第一种药材:(绵茵陈)它具有清湿退热作用,用于三焦的湿热。第二种药材:(苍竹)这味药材也是祛湿的良药,它还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运化湿气的,脾的功能强建了,湿气运化的多了,就不会有大量的湿气淤积在身体,适用于湿气比较重引发的舌苔白腻,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