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溯源释名寓创新——《冉氏释名本草》读后感

溯源释名寓创新——《冉氏释名本草》读后感

孟景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本草是中医用以治病的工具。经过古今中医药学家的不断研究发掘,中药品种和功用主治,续有发现,自《神农本草经》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发展,本草著作不断问世,南北朝有雷斅的《雷公炮炙论》,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有由政府组织、苏敬等所编著的《新修本草》外,还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北宋有苏颂《本草图经》,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其后南宋乃金元时代的著名医家对本草学亦有其发挥,如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等。至明代有大家熟知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至清代有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等。近年,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收载药物有一万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以上诸多的本草专著,除介绍其功用外,亦各有侧重,如《雷公炮炙论》,重在介绍药物的加工炮制,《食疗本草》重在饮食疗法,《汤液本草》是介绍药理为主的专著,《本草纲目拾遗》是《本草纲目》的补充,比《本草纲目》收载药物增加716种,亦是非常可贵的,《植物名实图考》重在研究植物药生长形态,属于研究植物学的著作,对采集药物起到很好指导作用。但对药物的释名专著尚属阙如。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每味药虽有正名和释名两项,但细观其释名,有的亦名不符实。亦即虽曰释名,而实际为异名、别名。

《冉氏释名本草》一书是由中医药专家冉先德教授主编,于2008年4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笔者在浏览之余,颇多获益。《冉氏释名本草》选有中药4488味之多,远远超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内容除释名外,对每种药物均指出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要言不繁,纲举目张,其中最突出的当属释名一项,是从植物形态、生长特性、历史典故、产地独有,或药用物效等,要使之合情合理,准确无误,每味药可能就要花时不少,况有四千多味,编著成书要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冉氏释名本草》全书三百余万字,其实用价值,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的:“一部既富科学性又有实用价值的巨著,在释名一项,填补了中药学领域中的空白。可谓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寥寥数语,颇中肯綮,余亦有同感焉!

猜你喜欢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健脾祛湿解毒治脓疱性细菌疹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