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秋冻”也要“三因制宜”

“秋冻”也要“三因制宜”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渐凉时适当加强防寒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但“秋冻”也应注意“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初秋,暑热未消,还时不时地有几场“秋老虎”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而在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因人制宜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这部分人应注意根据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

因病制宜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也是不适宜“秋冻”的:

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气寒冷可能导致血管痉挛,使心脏缺血缺氧,易发生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

脑血管疾病患者当气温变化剧烈时,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发生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加上空气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体内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减慢,易引起脑血栓等脑血管疾患,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差,很容易发生中风。

骨关节病患者此病症状可以因气候异常、气温骤然升降而加重,气温降低可引起人体多部位血管收缩,局部血流减慢,滑膜反应增加,因此,寒冷、潮湿等会使骨关节病症加重。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数溃疡病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病的高发季节。

此外,要领悟“秋冻”的内涵,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也包含诸如运动锻炼等,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无论何种活动,都应注意切勿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猜你喜欢

  • 抑郁症 - 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夏天防风湿,生活小细节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立夏养心,观花饮茶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把脉最佳时间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自汗、盗汗,调理汗证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