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秋季预防感冒

秋季预防感冒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应互相配合,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养生之道,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指出,此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避秋天肃杀之气。秋天早晚的温差较大,南北的温差也较显着,在气候多变的环境下,一些抵抗力或适应性较差的人,很容易患感冒。所以,秋季养生宜预防感冒。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湿度较低,在节气上属于“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时候患感冒,比较容易出现所谓“秋燥”的病理征型。根据专家们的临床总结和概括,这个季节感冒的特点为:常伴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一系列上呼吸道黏膜津气干燥的现象,简称为“燥象”。

燥象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的临床表现,除了上述的燥象外,还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脉数大等特点;而凉燥则与温燥不同,凉燥在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而不数。

在临床用药方面,温燥宜选用辛凉甘润的药物,如桑叶、薄荷、菊花、杏仁、贝母、沙参、梨皮、枇杷叶等。临床上常用桑杏汤、桑菊饮等方剂处理。

凉燥则不宜用温燥药物,而以温润化痰宣肺为主,如紫苏叶、橘红、前胡、白术、百部等。临床上常用杏苏散方剂处理。

秋季预防感冒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宜酌加衣服。由于早晚温差较大,天凉时宜酌加衣服,睡觉时应盖好被子。若吹电风扇,需注意风量不宜太大,避免直接对着人吹,室内温度设定不宜过低。

第二,宜注意避免感染。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应注意保暖,少出现在人多的公共场所,以避免感染。

第三,宜及早就医。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早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第四,宜多喝温开水。如果感觉口干舌燥或痰难出,要多喝温开水,宜一口一口先含在嘴巴中,再慢慢吞下去,对润喉、化痰、祛寒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宜多食用水果。对于温燥患者来说,应多吃杨桃、柠檬、葡萄、柚子、梨等含维生素C或凉润的水果。

第六,宜食疗。对于凉燥患者来说,可煮葱加淡豆豉汤,或用老姜、红糖煮水喝,喝完可到被窝里微微发汗。

第七,宜食用热稀饭。对于体质比较虚弱或胃口不好的患者来说,可吃热稀饭,吃完后也可到被窝里微微发汗。而感冒期间除非虚证明显,不宜随便吃补药,否则病情会恶化。

猜你喜欢

  • 倒换法治顽固性鼻衄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失瘖辨治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辨证分型不容否定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三甲散治肝硬化腹水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