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黄连三议

黄连三议

一、黄连是中药,也是民族药

黄连是常用的中药,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常用药。藏医、蒙医、土家族医、瑶医、苗医、彝医、仡佬族医等民族医都用黄连。藏医用黄连,功效为“清疫疠热,续筋骨”(《晶珠本草》)。土家族医用黄连,治“目赤肿痛、烫伤、痢疾”(《土家族医药学》)。彝医用黄连,治小儿腹积、风水疔疮、烫伤、四六风、赤白痢疾(《启谷署》)、驱蛔(《造药治病书》)、梅毒(《老王斗彝族医药书》)。瑶医用黄连,治“高热心烦、衄血吐血、菌痢、肠炎腹泻、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口舌生疮、中耳炎、痈疮肿毒”(《中国瑶药学》)。仡佬族医用黄连治菌痢(《仡佬族医药》)。藏医把黄连叫“娘孜泽”,又有一个名称叫“洪连”。有人认为“洪连”是“黄连”的变音,是证明中医影响藏医的举例之一。但黄连生长的自然条件比较特殊,主产地在四川、湖北一带,这些地方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很可能最初是中医吸取了民族医药的知识和经验,在长期的文化交融过程中,又共同丰富了黄连的相关知识,包括对性味功能和临床应用的认识,也包括对形态识别和栽培经验的总结。

二、黄连是治疗药,也是保健药

黄连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那是战国至东汉时代托名神农的著作。《本经》云“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眥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本经》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把黄连列于上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李时珍认为,黄连是大苦大寒之药,用于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他不无责备地说:“《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其实,人们对黄连的功效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个人使用黄连,也因体质、病情和用量不同而见效各异。至少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黄连曾作为一种保健药,在丹药养寿风行的岁月,人们认为其作用仅次于丹砂。五代时期的王微作《黄连赞》云:“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抵暑,阐明轻身。”著名的文学家江淹也作《黄连颂》云:“黄连上草,丹砂之次。”《神仙传》讲的更玄,它记载封君达、黑穴公两人“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一直到明代,还有一个叫吴宽的人作《黄连诗》云:黄连“服食可资寿,其功利于病。”说明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黄连既是常用的治疗药,又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把它当作益寿延年的保健品。《本经》把它列入上品且明示“久服令人不忘”,本身就有这个意思。

《本经》对黄连的疗效,明确提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及妇科病。现在看来,《本经》当年所载的药物,大都是当时民间经验的汇集,后人每与《伤寒论》相对照,凡《伤寒论》里用过的药,就更加可信,且其生命力持续不衰。《伤寒论》113方,用黄连的方子达12个。黄连是用得最多的药物之一。金元医学家刘完素云:“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之为君。”《本草纲目》载:“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在现代黄连制剂出现以前,民间患结膜炎者,均煎黄连水滴眼治疗。广东习俗,新生儿呱呱坠地,就在哭喊着的小嘴里灌一勺黄连苦水,有的还滴眼睛,据说可排胎毒并清火明目。据《本草图经》记载:“治目方用黄连多矣,而羊肝丸尤奇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讲,有一个叫崔之亮的官吏,拯救了一个死囚,这个犯人出狱数年以后病故,其时崔之亮得了白内障,失明一年有余,半夜独坐叹息,忽听得窗外窸窣有声。崔问:谁?答:我就是你当年搭救的犯人,为报答你的恩情,我把羊肝丸的方子告诉你。崔以此服用,数月后痊愈。可见这个方子的功效和神秘性,在唐代已有很大影响。宋著名词人秦观在与乔希圣的一封信里,也专门论述过黄连:“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反映黄连吃了近一斤,结果对眼病无效,原因是该眼病不属于一般的急性热病。但对黄连治眼病的信任,于此可见一斑。

黄连的功效,首先是治痢。这方面方子太多,病例太多,大家早已公认。但《伤寒论》善用黄连,有属于治心的,如黄连阿胶汤;治胃的,如五个泻心汤;治肝的,如乌梅丸;治肠的,如白头翁汤、芩连葛根汤。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有极大的发挥。特别是清代王士雄在《四科简效方》里的交泰丸,以黄连、肉桂二味等量为丸,治心肾不交,怔忡失眠,其医理精当,方义简约,构思微妙。这个方子黄连、肉桂都只用五分,剂量很小,久服无妨。可见黄连苦寒伐胃,实与剂量有关。因此黄连止痢以外的用途,非常值得注意,《中华本草》详细地综述了黄连的药理研究,除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外,还对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平滑肌器官、抗溃疡、利胆、抗肿瘤、抗放射等有效并引用大量文献予以说明。用药如用兵,黄连的抗菌止痢作用为人熟知,于是很容易掩盖它在其它方面的治疗作用。中药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怔忡失眠,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三、野生资源有限,栽培历史悠久

黄连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这种生态环境是很局限的。《本经》云黄连“生川谷”。汉末《李当之本草》称“惟取蜀都黄肥而坚者为善”,很早确定了川连作为地道药材的地位。此外,唐宋史书都有“施州贡黄连”之说,说明与四川相邻的湖北施州府也盛产优质黄连。由于黄连的用途极为重要又极为广泛,汉唐以来,人们到处寻觅黄连的自然资源。于是在全国其它地区也发现有野生黄连存在,足迹遍及四川、湖北、湖南、安徽、陕西、贵州、浙江、广西等省区。其中湖南的“澧连”和安徽的“宣连”曾名噪一时。“唐时以澧州者为胜。”(《本草纲目》),宋时“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最盛。”(苏颂《图经本草》)但“到明清时代,澧连、宣连已经衰退,而四川、湖北成为黄连主产地。石柱及利川县志都有‘邑产最多’的记载。”(徐锦堂《黄连的历史沿革及利川黄连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历史上许多地方黄连的“衰退”的原因,主要是采挖过度、更新无方造成的。因为从生境而言,古代野生黄连的分布并不广泛,采集也不容易。黄连生长在较高海拔的深山阴湿处,“采之者裹粮负绳,露宿穴居,望其山有连者,色必光润,倚古木藤以绳系身,攀援而取。”(《荣经县志》)官家“鞭考迫贡,连农奔命采挖,只采不植,故其名愈盛破坏也最胜。”所以黄连采集之困难和资源之紧缺,由来已久,人工栽培也就成为历史性的迫切课题。据《四川方志》记载,石柱人工栽培黄连始于元末明初(约1360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科委《石柱黄连》)。所以黄连栽培的历史一般可以追溯到600多年以前。但旧的栽培方式,需要搭棚遮荫,栽一亩黄连需要十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砍伐三亩森林,对当地森林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影响很大。从1958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等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一套“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又节约了木材,保护了森林。这套新的栽培方法,它的原创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福宝山。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提高了黄连种子的萌发率,二是解决林连套种的遮荫技术。2003年9月,利川市人民为了纪念徐锦堂的科研成果为当地振兴经济、脱贫致富做出的贡献,专门为徐锦堂塑像纪念,并命名他为“黄连之圣”。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合作,在那里联合举办了一个以黄连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名曰“中国黄连利川论坛”。B17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诸国本

猜你喜欢

  • 患者胃痛症状日久有下坠感,伴有肠鸣腹泻,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女性患者,44岁,胃疼这个毛病很多年了,有时候隐隐作痛,有点还有呕吐,有时候反酸,饮食也下不去,觉得胸脘部就是比较胀闷,腹中有时候肚子咕噜咕噜响,她自己感觉就像打雷那么响,大便有稀溏的,每天呢有三四次,然后身体还是比较消瘦,气短愿意

  • 一虚就吃六味地黄丸?分清是哪种虚很重要!

    关于中医药这个应用这块儿啊,我建议大家还是用中医辨证更精确一些,我不建议大家随便就去吃这个六味地黄丸。那么中医讲究这个辩证啊,虽然它是一种宏观医学,但是辨证施治这块儿,通过这个辩证呢,更精准一些,不光有利于用药的疗效,有利于就是辨清患者的体

  • 胃脘部灼热胀痛是什么原因

    今天讲这个患者是李女士,61岁,它的主要表现就是胃脘灼热胀痛有四年了,近一个礼拜是比较加重,她有这个胃脘部灼热胀痛,然后还有这个胸部一个痞满,觉得胸闷,类似于胸闷的感觉,还有点恶心有干呕,有反酸。那么胃镜检查呢,她就是一个慢性萎缩性胃炎,期

  •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千万不能忽视

    大便排出费劲,这一类患者呢,常常是四五天不排便一次,有时候就感觉这个大便呢,在肛门口就是排不出来,甚至严重的患者呢,排便一次以后,肛门部都有坠胀感,最严重的患者就是脱肛了啊,由于这个过度用力吧,就是出现直肠脱垂,脱出肛门之外,那么今天呢,就

  • 临床检查胃镜时对我们人体有害吗?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胃镜检查这个话题,那么胃镜对于我们消化系统疾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检查手段,那么现在的胃镜其实跟过去比,已经进步非常之多了,一个是镜身呢,比较柔软,比较细,现在这个胃镜检查呢,其实是一个常规的检查项目,哪些疾病需要检查,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