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专家:防秋季感冒简单技巧

专家:防秋季感冒简单技巧

指导专家:解放军302医院营养学研究员陈仁惇教授、梁有福营养师

虽说秋高气爽,不过由于温度走低等因素,感冒、发烧、哮喘等疾病都是高发期。专家提醒市民在换季时一定要注意养生之道,别被秋季常见病击倒。

■保持心境平和

秋季气温变化不定,冷暖交替,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万物开始萧条,人们情感容易悲伤,如再遇上不顺心的事,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因此人们的情绪通常不太稳定,心情烦躁。临床中发现,秋冬季节也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等症易高发的季节。因此要注意精神调养,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心理上的调适,正确把握自己,学会自行解脱,保持心情舒畅。可与亲朋好友到户外参加如郊游、登高赏景等有意义的活动,也可参与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以丰富生活的内容。

■居室莫忘通风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口干咽燥、便秘等症,所以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室内可养些花草,勤洒水,以调节室内湿度。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不过秋季也要注意室内通风。由于秋季气温下降,不少人家关门闭窗以保室内温度,样做可能使室内污染严重,造成上呼吸道疾患以及头痛、头晕、鼻窦不适、畏光、流涕、恶心和胸闷等症状。因此天凉也要多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要在居室内吸烟,以减少污染,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厨房最好安装排风扇,使油烟及时排出室外。秋季要避免熬夜,每晚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使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另外,秋季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的发病。

■户外运动正当时

秋天是人们户外活动、锻炼和旅游的黄金季节。早晨做操、打拳、散步、跑步等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适当增强锻炼可以适应气温的变化,增强抗病能力。人们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身体好的可以选择爬山、钓鱼、郊游等活动,而身体较差的则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的项目,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气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青年人可以打球、爬山、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以打拳、慢跑、散步、做操等。

■护肤高招是沐浴

秋季人的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肤会因缺水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者会产生皲裂。因此,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花生、葡萄、甘蔗、芝麻、蜂蜜、梨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初秋湿热并重,仍有“秋老虎”肆虐作恶,人们常常出汗过多,但此时早晚凉爽,便改变了出汗就洗澡的习惯,这就容易使皮肤发生疖肿。因此,保持皮肤清洁对护肤尤为重要。保持皮肤清洁的最佳办法是勤洗澡,沐浴时可在盆内放一些花露水,使浴后的皮肤清洁滑润。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老年人洗澡不宜过勤,以免因皮肤干燥而发生皮肤瘙痒症。老年人的皮脂腺萎缩,洗澡不要用碱性肥皂,秋季气候干燥,再使用碱性肥皂容易使皮肤干燥脱屑,导致皮肤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增减衣物要适度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是告诉人们,当秋季来临时,不急于添加衣服可增强人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但入秋以后气温降低,适时增减衣物是必要的,只是不可骤增骤减,这样有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力。患有慢性疾病及年老体弱多病者,注意保暖是预防秋季发病的重要措施。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阳气外泄。

另外,应注意不要熬夜或蒙头睡觉。本报记者 杨凤立

猜你喜欢

  • 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做

    5月5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办?首先,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离开;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你应该立即将受伤者移到岸边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