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治疗异位性皮炎中医有特效

治疗异位性皮炎中医有特效

异位性皮炎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异位性皮炎多发于过敏性体质的婴幼儿及青少年,部位遍及脸、颈、手肘、膝窝、四肢背侧等,表现为红疹、皮肤变厚、粗糙等症状。这种病会反复发作,且患者常因瘙痒难耐而抓得身上伤痕累累,不但有碍外观,甚至引发睡眠障碍或影响户外运动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程长、治疗难,被医学界视为“湿疹中最难治的一种”。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的报道都表明异位性皮炎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工业化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异位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儿童患病率为20%,英国患病率近50年增长3倍,美国曾预测,到2009年异位性皮炎发病人数将达到2200万。在我国,6-20岁异位性皮炎患病率为0.7%,占皮肤科儿童就诊患者的30%,城市患病率为1.1%,农村为0.73%。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曾对国内10多个大城市的特应性皮炎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0-6岁儿童发病率为3%,受困扰者高达230万人-300万人,此病正在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仍采用局部慎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润肤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远期疗效不肯定,副作用难以回避。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优势逐渐彰显。

异位性皮炎在中医学中被形象的称为“四弯风”,即四肢屈侧、伸在中医学中被形象的称为“四弯风”,侧多形皮疹,呈湿疹化或苔藓化损害,剧烈瘙痒,时轻时重,缠绵难愈。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所致。患儿禀赋不足,而致素体热盛;或后天调摄不当而致脾虚湿滞,复感风、湿、热邪,合而发病。中医通常采用内服加外洗中药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内外合用以减轻、消除患者皮损和瘙痒的症状。中医药外治方法众多,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独具特色。对于异位性皮炎而言,中医药比起皮质类固醇激素外治有其副作用小、依赖性小、疗效确切等优势,在临床中有着不俗疗效。

猜你喜欢

  • 急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 小儿脾胃病常用方药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风湿性关节炎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5)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亢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