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叶桂奇经八脉论与现代经络的联系

叶桂奇经八脉论与现代经络的联系

关键词:叶桂 奇经八脉 肝 肾 胃

摘要:叶桂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本文就他创立的奇经辨证理论与现代经络理论关系加以阐发,发现他的奇经辨证理论是有经络依据的,并可从多个角度加以印证。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生活于清·康熙六年~乾隆十一年(1667~1746年),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发展了刘河间的理论,并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相继发展了脾胃学说、中风学说、奇经辨证、久病入络等观点,对祖国医学内伤杂病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的奇经辨证理论是有经络依据的,本文就他的这一理论从经脉循行、病候和功能上加以论证。

奇经八脉的渊源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脉。奇经八脉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了冲、任、督脉的起止、奇经八脉的病症特点。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等等。《灵枢·经脉》中已经认识到奇经病有虚实之分,如“任脉之别……,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到了《难经》首次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其所主病候有较完整的论述,如《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自《难经》以后“奇经八脉”理论没有很大的发展,一直到明代,李时珍撰著《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作了系统整理,阐述了奇经为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提出了奇经病变的辨证施治要点,认为治病与养生皆须明了奇经八脉之理。自此开始,奇经八脉理论始有较为完整的构建。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

自张元素提出药物归经理论,重视脏腑辨证以后,明清医家多有发挥,然多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析病症,对于奇经八脉很少涉及。叶天士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继承前人经验,全面运用经络的理论,将脏腑、十二经与奇经八脉结合起来,用于杂病证治,补充前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杂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门径。现将其运用经络理论将脏腑与奇经八脉结合的新见解总结如下。

1.重视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肝肾内损,渐及奇经诸脉”,“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等等,都阐明了奇经八脉和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人总结了六条与肝肾有关的奇经,现阐述如下。

(1)督脉与肝肾的关系:督脉与肝肾的密切联系可从其经脉循行上看出,如《灵枢·营气》篇记载:“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指出督脉是足厥阴脉之别。《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奇经八脉考》记载:“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在骶骨端与少阴会。”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督脉与肝肾在经脉循行上的关系非常密切。

(2)任脉与肝肾的关系:任脉与肝肾的关系无论从其经脉循行、病候还是功能上都可以看出。

①经脉循行:《难经·二十八难》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灵枢·营气》篇记载:“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奇经八脉考》说:“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其循行部位或与肝肾经脉相联系,或有共同之处。

②病候:任脉所主病候中的“男子内结七疝、女子瘕聚”及“癃”、“遗溺”等与足厥阴、少阴其中的病候相同。

③功能:任脉为“阴脉之海”承任诸阴经,任脉还为“生养之本”而“主胞胎”。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即为“精气”即以肾精与任脉相联,而肾精由肾所藏。

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任脉与肝肾是密不可分的。

(3)冲脉与肾的关系:冲脉与肾的关系可以从经脉循行和其所主的病候中看出。

①经脉循行:《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并少阴之经。”《奇经八脉考》载:“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可见冲脉的循行分布或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或与其络脉相联系。

②病候:《脉经·平奇经八脉病》记载冲脉的病候为:“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也。”皆与足少阴肾经的病候相似。

(4)带脉、阴维脉、阴蹻脉与肾的联系:这几条经脉与肾经的联系可以从其经脉循行中看出。如《灵枢·经别》称带脉为“足少阴之正”,即为足少阴经别。《灵枢·脉度》记载阴蹻脉为“(阴)蹻脉者,少阴之别”。《奇经八脉考》载:“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奇经八脉考》载阴维脉:“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皆说明了此三者与肾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奇经八脉与胃的关系

叶天士在此所指的奇经八脉主要是指冲脉和任脉,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冲脉隶于阳明,阳明久虚,脉不固摄,有开无合。”叶氏明确指出冲脉隶于阳明,这从冲脉的功能上可以看出这一联系。冲脉被称为“经络之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而胃为“水谷之海”,其内的水谷精微之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而冲脉同样起着“渗诸络而温肌肉”的作用,可见两者在功能上是密切相连的。而任脉在经脉循行上与胃经是紧密相连的,如《奇经八脉考》载:“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承泣为足阳明之起始穴位,由此可见任脉在腹部和目下都与足阳明相交会。

叶天士的奇经八脉理论无论对针灸理论的发展,还是针灸临床的应用都有其价值。但古人对此却褒贬不一,如徐大椿认为叶氏“好为立异”,而大加反对;但推崇者亦不少,如龚商年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惟先生于奇经之法,条分缕析,尽得其精微。”总之,对于以上这些见解,我们也应该加以借鉴,不能盲目顺从或者一味地加以摈弃。

参考文献

[1]李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2]安贺军.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46.

[3]李万瑶.论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研究的贡献[J].中国针灸,1996,(6):30.

[4]颜新.论叶天士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发挥[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5):8.

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郑淑美

猜你喜欢

  • 滋肾解毒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熟地黄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所创,系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常用

  • 沙参麦冬饮治剥脱性皮炎

    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某,女,68岁。半月前颈部、腹部、双上肢、腰部、双小腿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发痒,自行用雄黄酒、红花油外搽。两小时后局部皮肤潮红,并逐渐扩展蔓延至头皮、颜面、躯干、四肢,呈现出大片状弥漫性红色皮损,上覆细薄糠

  • 低血糖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凡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表现,称为低血糖症。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症严重时可致昏迷。临床一般

  • 从湿治过敏性鼻炎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龙某某,男,48岁。2004年4月15日初诊。过敏性鼻炎病史12年,诉突发性鼻痒,喷嚏,流鼻涕,伴嗅觉下降,乏力纳呆,头昏身重,腰腿酸疼,易外感,舌体胖大,色淡苔白腻,脉沉迟弱,常服抗过敏药、

  • 眼部水肿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2)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谭某某,女,62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眼部水肿已有半年,偶有下肢肿,西医检查肝肾功能均为正常,眼睛经常流泪,夜间睡眠不实,梦多,白天嗜睡,睡醒则汗出,喜饮,素来脾气急躁。食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胖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