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黄连素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

黄连素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

黄连素又称小蘖碱,是从黄连、黄柏等中药中提取的生物碱。黄连素一直以来被作为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黄连素抗心律失常作用明确,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疗效明显。

作用机理黄连素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小剂量黄连素能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而乙酰胆碱则可增高膜的 钾电导。动物实验发现黄连素小剂量可兴奋心脏,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并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动物细胞电生理学实验证明,黄连素可使豚鼠心 室肌动电位时程增宽(以2相为主),有效不应期延长。黄连素可分别 延长心房、心室ERP(有效不应期)和功能不应期,而对心房、心室相 对不应期无影响,延长心肌APD(动作电位时程)及ERP,增加ERP/APD 比值,这有利于打断折返环并使之不易形成,这可能是黄连素抗心律失 常的主要机制。其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钙离子(Ca2+) 跨膜内流有关。实验证明,黄连素能增加小鼠心肌内Ca2+的浓度,并 且随着黄连素剂量的增大,总Ca2+浓度增加的幅度也有增大倾向。此 外,近来研究还发现黄连素可有效地拮抗血小板和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对α受体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

给药方法及安全性黄连素用于抗心律失常时的剂量稍高于用作抗菌 药物时的剂量,需每次0.4~0.6克,6~8小时给药1次。黄连素可口服 给药、安全、简便、毒副作用小、可较长期服用,这些优点是其它抗心 律失常药物所无法比拟的。黄连素静注或静滴可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 降、心脏抑制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发生阿斯氏综合征,可致死亡;静注 还可引起肾功能损害,甚至引起尿毒症;肌注达不到有效浓度。这就限 制了黄连素在紧急心律失常情况下的使用。

黄连素治疗过程中,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但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和治疗,服药后血常规、尿常 规和肝功能均无异常改变,虽然部分病人的窦性心率有轻度减慢,但治 疗前后平均心率经统计学检验并无显著变化。这提示对于成人,黄连素 每日1.2~2.0克的剂量对窦性冲动形成和释放无明显影响,对各传导系 统的传导亦未见不良影响。

在与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心律平、利多 卡因和心得安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的观察中发现,黄连素治疗组2000例患 者中,有84例发生恶心、胃部灼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未发生其他心 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而用慢心律、乙胺碘呋 酮、心律平、利多卡因和心得安等药物治疗的2000例病人中,发生胃肠 道反应的164例,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其他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44例,发生头昏、头痛、咳嗽等不良反应40例,共有256例发生不良反 应,发生率为12.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因此可以说,黄连素服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不失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可选择的药物之一。

猜你喜欢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