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海蓬子

海蓬子

拼音注音Hǎi Pénɡ Zǐ别名

草盐角、抽筋菜、盐葫芦、胖蒿子草、蜡烛蒿子、海胖子、海甲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盐角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cornia europaeaL.[S.europaeaL.var.herbaceaL.;S.herbaceaL.]

采收和储藏:夏季收割全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盐碱地、盐猢边及海边、河谷潮湿的重盐质土壤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和辽宁、山东、江苏等地。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35cm。茎直立,多分枝,对生,肉质,具节,灰绿色或紫红色。叶不发育,鳞片状,对生,长1.5mm,先端锐尖,基部连合成鞘状,边缘膜质。穗状花序,有短柄,花序长1-5cm,顶生;花两性,每3朵花集成1簇,陷入肉质的花序轴内;花被合生,肉质,上部扁平;雄蕊1,极少为2,花药矩圆形,伸出花被外;子房卵形;柱头2,钻形,有乳头状小突起。胞果卵形,果皮膜质。种子直立,长圆形,长1-1.5mm,有钩状刺毛;胚马蹄形,无胚乳。花、果期6-8月。

化学成分

全草分得苋菜红甙(amarantin),7-羟基-6-甲氧基色酮(7-hydroxy-6-methoxychromone),7-O-β-D-吡喃葡萄糖基-6-甲氧基色酮(7-O-β-D-glucopyranosyl-6-methoxychromo-ne),2'-羟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醇(2'-hydroxy-6,7-methylenedioxyisoflavonol),2',7-二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醇(2',7-dihydroxy-6-methoxyisoflavonol),2'-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烷酮醇(2'-hydroxy-6,7-methylenedioxyflavanonol)。地上部分新鲜组织含铁5.3mg/100g。干燥植物有纤维素5%~20%,蛋白质9.0%,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从地上部分分得槲皮素-3-O-(6"-丙二酰基-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0(6"-malonyl-β-D-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ol),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side),芸香甙(rntoside),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isorhamnetol-3-O-β-D-glucoside)。叶含菠菜甾醇(spin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 24-甲基胆甾-5-烯-3β-醇(24-methylcholest-5-en-3β-ol)。

功能主治

平肝;利尿;降压。主高血压;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巴豆

    《中国药典》: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

  • 巴豆叶

    《中药大辞典》:巴豆叶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①《岭南采药录):“治

  • 巴豆壳

    《中药大辞典》:巴豆壳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别名巴豆皮(《宣明论》)。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功能主治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复方治泻痢:巴豆皮、

  • 巴豆树根

    《中药大辞典》:巴豆树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岭南草药志》)。出处《纲目》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茎,植物形态详“巴豆“条。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

  • 巴豆油

    《中药大辞典》: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巴豆“条。性状为黄色或黄褐色液体,有粘稠性,透明,微具萤光。有辛灼的香气。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