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适宜秋季采收的中药材

适宜秋季采收的中药材

一、决明子 又名草决明、假绿豆等。于当年秋季9—10月,当荚果变成黑褐色时,分批采收,最后用镰刀将全株割下,运回晒干,用木棒打下种子,除净杂质,再将种子晒至全干即成商品。

二、连翘 又名连壳、青翘等。连翘定植后3—4年开花结果。一般于霜降后,果实由青变为土黄色,果实即将开裂时采收。将采回的果实晒干,除去杂质,再晒到全干即成商品。

三、菟丝子 又名豆寄生、无根草等。秋分前后,当有1/3以上的豆棵枯萎时,菟丝子果壳也已变黄,然后连同豆棵一起割下,晒干、脱粒,用筛子将种子筛出,去净果壳及杂质,晒干即成商品。

四、蔻苡 又名苡仁米等。于秋季9—10月,当茎叶变枯黄,80%果实呈浅褐色或黄色时,连茎秆割下,用打谷机脱粒,晒干,除去杂质,扬去空壳,筛净,然后用碾米机碾去外壳和种皮,再筛净,晒干即成商品。

五、桔梗 别名包袱花、铃铛花等。一般在播种后培育二年后才收获。当地上茎叶枯黄时挖取。过早产量低、质量差;过迟,根皮难以刮净,且不易晒干,收挖时不要伤根,以免汁液外溢。挖回根条,除去茎叶和泥土,放在清水中洗净,用碗碎片或竹刀趁鲜刮去外皮,晒干即成商品。

六、酸枣 又名山枣、野枣等。酸枣树栽后第2年开花结果。于9—10月当果实呈红色、完全成熟时采收,种仁饱满,质量较高。老产区一般用竹竿打落采取。近年来试验用“乙稀利”催落,效果很好。果实采收后,除去果肉,碾破枣核,分离枣壳,沟取枣仁晒干即成商品,亦可用机械化碾壳处理出种仁。

七、白扁豆 又名小刀豆等。白扁豆在9—10月,当果壳变为黄白色略现皱缩时采收,扁豆花于6—7月含苞待放时采摘。白扁豆:荚果采回后晒干,用木棒拍打出种子,簸杂质,晒干即成商品;扁豆花:采后直接晒干即成商品;扁豆衣:先将白扁豆放入水中浸泡至种皮鼓起后,剥取,晒干。

八、山茱萸 别名枣皮、药枣,山茱萸栽后8—10年才能开花结果。当果皮呈鲜红色时适时采收。采摘时要防止折断树枝,损伤花蕾,否则影响翌年产量。果实采回后及时除去枝梗、果柄和杂质,将果实摊于竹匾上,厚3厘米左右,用文火烘到果皮膨胀变柔软时,以用手挤出果核能自动滑出为度,立即取出摊晾,挤去果核,将果肉晒干或烘干即成。

九、补骨脂 又名破故纸、黑故子等。补骨脂的花果期较长,7—10月果实陆续成熟,当小果穗上的种子有80%变成黑色时,即可采收。一般每隔7—10天采收1次,最后连茎秆割回。遇有大风天气,应提前收获,否则果实容易被风吹落,难已收集。收获后,应及时将果实摊开晒干、脱粒和除去杂质,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加5%盐水拌炒至干燥发出香气时,取出筛去灰屑即成商品。

十、芡实 又名鸡头米、红莲子等。芡实花果期较长,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一般于8月下旬到9月,当果实呈红褐色时,分期分批乘船割取水上成熟果实。过早种子不熟,产量低、质量差;过迟,种子熟落能自行散落水中,难已采集。采回后,用木棒击破带刺的外果皮,取出种子,用清水洗净,晒干或阴干。然后,碾开硬壳,簸净果壳,除去杂质,取净仁干即成商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文章来源:中国特产网 日期:2005-09-20

猜你喜欢

  •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技术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

  • 肝为血室之说不妥——与范铁兵同志商榷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8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载范铁兵“论肝为血室”一文,重提柯琴等“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男女皆有”等旧论。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妥当。肝脏虽然与血室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就说“肝为血室”或将

  • 药对证,虽剧但服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笔者在临证中常

  • 丁萸散敷脐治婴幼儿泄泻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组成和用法公丁香、吴茱萸、厚朴、枳壳、羌活各等分,入小型粉碎机碾成极细粉末,每用2~3克填入脐中,外用活血止痛膏贴住,勿让药末外漏。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度。方解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疗原则以

  •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