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针药结合治足跟痛

针药结合治足跟痛

于川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多表现为足跟疼痛,行走困难,晨起疼痛明显,无法着地,活动后减轻,行走负重后加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且易反复,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该症属痹证范畴,与肾虚、寒湿、气虚、血瘀有关。

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指出:“足跟疼痛,不红不肿,不能多立、多走,属肝肾阴血不足,虽系小病,治宜峻补。”虽然足部肌肉、筋骨交错,足跟痛的病因亦不相同,但肾主骨生髓,足少阴肾经“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肾精充足,则循经滋养足跟,骨得精养则强劲有力;若肾精不足,无力生髓充骨,则足跟失养,骨失精养则软弱无力而疼痛。临床上,足跟痛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软等症,故笔者从肾论治,以补肾益精为原则,采用针灸及中药治疗足跟痛,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针刺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取照海、太溪、昆仑、大钟、合谷、中渚。穴位常规消毒,取28号一寸毫针,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

中药内服

仙茅6克,杜仲、木瓜、丹参、桂枝各10克,牛膝、透骨草、五加皮、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独活各1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照海、太溪、大钟均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太溪为肾经之原穴,为肾经经气输注之处,又是肾之元气流注并留止之所,凡肾阴、肾阳不足均可求之;照海为八脉交会之所,通阴跷脉,善调肾中之气以补肾精之不足;昆仑有驱邪散滞止痛、舒筋活络之功。全身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治疗痛证时,许多局部痛证需要全身调节,《内经》有云:“善用针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故取对侧手部腧穴,以疏通经气。六穴相配,能补肾气,止疼痛,驱寒湿,通经络。

方用独活、杜仲、透骨草、五加皮、仙茅、骨碎补、补骨脂祛风健骨补肾,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通络,桂枝温经通脉,木瓜和胃通络以助生化之源,配以牛膝清利湿热。针药配合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 体内痰湿重都有哪些症状?怎么调理

    痰湿体质发生多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脏腑多则之于我们常说的肺,脾,肾和三焦了。这种情况下所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神疲、乏力、体重、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苔白厚腻。那么下面我就要给大家讲一讲常见的几种痰湿体质的问题了。那么哪几种呢

  • 脾胃虚弱,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吃什么药?

    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来描述自己,可怕冷了,同时大便还不成形,稍微吃点凉东西就出现了腹泻之症。这种情况下,这个患者还会告诉你,他可累了。你再仔细看看,患者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象可见沉缓之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

  • 中药古方平胃散

    女, 35岁,自述脘腹胀满不适,食少纳差口淡,只有恶心的临床表现,自觉身体沉重。大便的情况呢,患者的描述是大便溏薄,再来就诊的时候再详细问了患者,除了有这样临床表现,我们看到的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是一个缓的,那这个病人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其

  • 治疗风邪头痛的方子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分享一首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那么川芎茶调散主要解决的就是外感风邪,从我们这儿看的病因来说,它的病因很简单,就是风,当然我们也知道风多兼加的就是寒和湿,那么我们这个地方的病因其实最最主要的就是风邪了,所以

  • 睡觉打呼噜是身体哪里出现问题了?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这样的患者,男性, 49岁,体型肥胖,他的问题就是睡觉打呼噜特别响,并且已经十余年了,吵得身边人根本睡不着,到后来他开始是不是被呼噜憋住,甚至被自己的呼噜憋醒,到了第二天出现就是我们这儿提到的头晕乏力,患者还有记性不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