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第五章第七节壮医理论的初步形成及壮医著作的出现

第五章第七节壮医理论的初步形成及壮医著作的出现

壮族医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现了有关壮医药方面的著作。

这一时期壮医药在药物、病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总结。

药物方面,如前所述,明代林富、黄佐编纂的《广西通志》记载广西盛产的药物100多种,在清代的广西地方志中,关于壮医壮药的记载空前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些地方志不仅记载药物的出产、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甚至有加工炮制和典型病例的记载,标志着壮医壮药逐步趋向成熟。肉桂、田七、蛤蚧等是壮药的重要代表。

病证方面,一方面,壮医对地方多发病痧、瘴、蛊、毒、风、湿已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壮医还有着不少独特的病名,壮医病名有的是以壮语表述的病证名称,有的按主要症状命名,有的按预后良、恶来命名.有的以取类比象来命名,等等。据广西德保县已故老壮医罗家安所著《痧症针方图解》(手稿)所载的82种病证,其中有20多种是中医、西医所没有的,即是壮医病名。如"天寒"、"地冷"、"蛇龙吊"、"七星"、"电光"、"肚带"、"胫喉"、"蛇惊"、"猫惊"、"红毛"、"耳羊"、"红头痧"等,这是已经译成汉字的壮医病证名称。此外还有大量尚未译出的壮语病证名称,如生疖子,壮医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就分为5~6种病名之多。有些病证名,只有用壮语才能比较准确地加以表述。已知的壮语病证名称,不下百种。但是壮语病证名称由于南北方言的差异,更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而欠规范化,有待于今后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诊断方面,壮医有望诊、目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这些诊法均具有壮医特色(具体内容见第六章第四节)。

治疗方面,壮医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内治法既有对症治疗,亦有对因治疗。其特点是,以辨病为主,用药简便,专病专方。壮医在治疗方面的特点是外治法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病证都可采用外治法,或外治法与内治法配合运用。一般病证,单用外治法即可奏效。有些病证虽用内治法,但亦是配合外治法来治疗,很少单独使用内治法,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随着壮医理论的逐步成熟,这一时期,壮医著作开始出现,如《童人仔灸疗图》(宁明县忍乡壮医邓显楷收藏,手抄本)、《痧症针方图解》(德保县马隘乡罗家安著,手抄本)等。据近年的调查,民国时期,曾出现了不少有关壮医壮药的手抄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搜集到民间壮医药手抄本100多本,内容以临床实用为主,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药知识。这些手抄本的编写,对壮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进行了总结,说明壮医药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其流传,对普及医药知识和提高壮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有积极作用的。

猜你喜欢

  • 肝癌患者家庭护理的四个要点

    。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比较持久,中途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无需住院,所以家庭护理护成为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护理与临床护理从形式上和护理质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家庭护理可以令患者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肝癌患者的家庭护理1、

  • 肝癌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癌症的发生一般经过启动、促进和演进三个阶段。而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具有癌变倾向,但不一定演变成癌的病变。目前肝癌的癌前病变有肝细胞不典型增生、腺瘤样增生和肝硬化。肝癌存在典型的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硬化癌变的预防首先应限制自己的酒量,不

  • 预防肝癌,了解肝脏病变的三种情况

    我们都知道,肝癌一直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其实,肝癌仅仅是肝病大家族当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甲肝、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等等,看着这一串跟肝有关的疾病,你会不会感到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呢,我们在惊恐之后的当务之急还是想想如

  • 肝癌术后康复要多吃哪些食物

    肝癌术后康复食物1、菌类食物:如木耳,香菇,冬虫夏草,猴头菇,灰树花,巴西蘑菇,平菇,灵芝,银耳等食物应该对肿瘤患者特别有益。灵芝香菇木耳等药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代科学分析,食用菌含有多糖,可增加酶腺细胞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免疫

  • 肝癌晚期不能吃哪些东西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伤害,同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及时预防肝癌这种疾病,一旦患病及时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饮食。下面就由专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种疾病。肝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