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蒙药理论体系

蒙药理论体系

蒙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方及临床应用,也较客观地解释了蒙药的治病原理。现简要介绍如下:

药味

药味是指药物对舌的刺激,各种药物都具有独特的味道。基本药味有甘、酸、咸、苦、辛、涩六种,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功效。

甘味:在口中能长时间地停留,能引起食欲。能镇赫依、协日,升巴达干;接骨、壮骨、调和气血、滋补强身、增津、泌乳、清热解毒、助听明目。用于虚劳内伤、慢性消耗病、营养不良及年老体弱等病患者。如慢性病用肉、糖、油等补;肺痨用白葡萄、甘草、竹黄治之。用药过量,则使身体肥胖。

酸味:会使牙酸痒,口水外流。能镇赫依、巴达干,升协日;生温消食、开郁解痉、增进气血循环。多用于胃弱、消化不良、肠闷腹胀。如胃温衰弱用信筒子、食欲不振用山楂等。过量则使体质松弛、头晕眼花,易患血热症、胆病。

咸味:一接触舌头,口水会聚集。能镇巴达干、赫依、升协日;开郁、开胃、解痉、强壮、生温、增欲。多用于手足抽搐、便秘、腹胀、积聚、脉络阻塞、消化不良、风寒等症。如便秘用芒硝,消化不良用光明盐。过量则引起脱发、白发、咳嗽、烦渴等症。

苦味:能使口臭消失,引起反胃,有解渴感。能降协日,升巴达干、赫依;清热降火,解毒、消肿、解渴、镇静、燥腐。多用于温病、胆病、血热病、瘟疫、虫病及咽喉肿痛、中毒、恶心呕吐、烦燥不安等症。例如毒症用牛黄,协日热病用地格达等。用药过量,则损胃温,引起风、寒诸疾。

辛味:立即使人感觉刺舌头,流眼泪。能镇赫依、巴达干,升协日;祛风散寒、健胃开郁、通经开窍、燥湿止泻、消肿愈伤。多用于胃温衰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风寒湿痹、外伤皮疮、寒性浮肿等多种巴达干病。例如:用荜茇补胃温,以辣椒治五雅曼病。用药过量可引起腰酸背痛、血热等赫依病。

涩味:粘舌、粘腭,有粗糙的感觉。降协日,升赫依、巴达干;清热降火、燥湿俞伤、止泻止腐、消肥、泽肤。多用于温病血热、疹毒、泄泻、疮疡肿毒等症,如止泻用五味子,温热症用毛诃子。过量则腹胀便秘、闭窍燥津,可引起心脏疾患等。药物效能

根据药物独立地降或升三邪的主要秉性,并遵循药味形成原理总结出药物的八种效能,分别为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称为性味八能。八能中重、腻镇轻、细之秉性,降赫依证,升巴达干、协日;寒、钝镇热、锐之秉性,降协日证,升巴达干、赫依;轻、糙镇重、软之秉性,降巴达干,升赫依、协日;热、锐镇寒、钝之秉性,降巴达干,升赫依、协日。药味转化学说

蒙医认为,饮食或药物进入胃后,遇到胃内巴达干(相当于胃液)、协日(胃温)、赫依(相化于消化运动)等基本物质(称胃三温),即起变化,使其原有的气味改变,这种变化叫药味的转化。不仅在胃内,而且在小肠、大肠,甚至各器官都有,直至消化完了为止。甘味、咸味经转化后,为甘;酸味经转化后仍为酸;苦、辛、涩转为苦。

药味转化学说是蒙医为了尽可能全面解释药物作用原理而提出的一种学说,它解释了药物在体内的复杂效应过程。如荜茇味辛,治疗巴达干等寒性病,但辛味经消化后变成苦,可以降热,因此,对伴有热证的寒性疾病,用荜茇作调理药。

猜你喜欢

  • 人睡三觉命比纸薄是什么意思

    一、带气睡觉。中医认为,过度生气会导致体内气血紊乱,造成气机淤积,身体气血一旦失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睡前心情要尽量保持平和。二、懒觉。中医认为久卧伤肝,尤其早上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这个时候睡懒觉对健康是不利的。三、饭后立即睡觉容易加重

  • 红豆和赤小豆的区别和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把红豆和赤小豆弄混,其实这两种豆子还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外形还是功效上,两者都不太一样。红豆圆而大,常常用作食材,具有化湿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比较实用。而赤小豆扁而小,常用于入药,具有利湿消肿,清热退黄的功效,

  • 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罗汉果大家应该都熟悉,它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所以有些人咳嗽,咽痛或者便秘死都习惯用它来泡水喝。但我们要注意,罗汉果味甘性凉,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适合使用,大家一定要记住。

  • 虚胖是指哪里虚

    中医认为,肥胖都是由脾虚所导致的,脾胃虚弱会导致身体水湿运化和排泄能力下降,湿气重便由此而来。而湿气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肥腻食物吃多了又反过来造成身体痰湿过重,从而发胖。不仅如此,湿气重还会加重身体运化不畅,体内废物损失无法排出,就容易出

  • 中药和西药能同时服用吗

    每一种药物最好都要错开,不同的西药之间服用的话,有些像解抗的药物,我们就错开服用,错半小时。中药西药之间,我们服用的话,尽量错开个半小时会好一点,以避免发生不良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