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安蛔汤

安蛔汤

《回春》卷二:安蛔汤处方

人参7分,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伤寒吐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二明·《万病回春》:安蛔汤出处

安蛔汤,出自明·《万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汤”。

组成

人参七分(9克)、白术一钱(9克)、茯苓一钱(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乌梅两个(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中安蛔。

主治

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便清溲清,腹痛肠鸣,蛔从口吐出,或从大便出,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1.胆道蛔虫病:以本方加减治疗32例,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各服1次,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结果:32例(2例配合西药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在服药1~6剂内症状全部消失。(《江西中医药》2001年第5期)

2.蛔虫性支气管炎:以本方联合麻杏石甘汤随症加减治疗40例,每日1剂水煎3次相混合后,晨起及晚餐前空腹各服1次,连续服药10~20剂。疗效评定以咳嗽、咯痰、哮喘样发作、胸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胸片无异常,连续3次做痰检未发现蛔虫卵,并经过3个月以上无复发为痊愈。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四川中医》2007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由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以温养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乌梅、川椒酸辛伏虫,使中焦寒去,虫伏而安。本方药性偏温,阴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能促进胆汁分泌,花椒能加强肠道蠕动,乌梅、花椒还有麻痹虫体,刺激虫体尾部蜷缩后拉作用。由此可见在各药的共同作用之下,蛔虫被迫安静地退出胆道,达到快速驱虫的效果。

方歌

理中加减可安蛔,参术苓姜和椒梅,腹痛便溏因虫扰,辛酸伏蛔蛔自摧。

摘录明·《万病回春》

猜你喜欢

  • 保命延龄丸

    处方苣胜子(去皮,9蒸9晒)1两,补骨脂(酒浸1宿,焙)1两,牛膝(酒浸1宿,焙)1两,甘菊花1两,天门冬(去心)1两,菟丝子(酒浸1宿,湿杵作饼,火焙再杵)1两,枸杞子1两,人参(去芦头)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白茯苓(去皮

  • 保命散

    《普济方》卷三六○引《医方妙选》:保命散别名朱矾散(《片玉心书》卷五)。处方白矾7.5克(烧灰)马牙消15克(细研)朱砂7.5克(水飞)制法上药和匀研细。功能主治主小儿鹅口疮。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颊内。未用药时

  • 保命胜金丹

    处方南香附1斤(第1次用童便浸,2次酒浸,3次盐水浸,4次醋浸。每次按春5、夏3、秋7、冬10日,取起晒干),官拣参1两5钱,川当归1两5钱,赤芍药1两5钱,白芍药1两5钱,香白芷1两5钱,川芎1两5钱,延胡索1两5钱,远志(去心)1两5钱

  • 保命膏

    处方山大戟1分,丁香1分,大黄(炮)1分,不灰木(烧红放冷)1分,甘遂1分(以上先为细末),朱砂半两,水磨雄黄(并研细,水飞)半两,粉霜1钱,水银(用锡结砂子)1钱,巴豆(去皮心膜,不去油,研细)10个。制法上为末,用黄蜡4两,于银石器中溶

  • 保命集散

    处方当归(炒)、芫花(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妇人恶物不下。恶露纯水,脉紧涩者。用法用量《医略六书》本方用法:红花酒煎三钱,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后饮积胞门,恶血亦化为水,而恶露所下纯水,故小腹疼痛,牵连脐腹焉。当归酒炒以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