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云南草蔻

云南草蔻

制剂

云南草蔻 yú;n ná;n cǎo kò;u

别名

滇草蔻、小草蔻、野砂仁。

英文名

Alpinia blepharocalyx K.Schum.

来源

姜科植物云南草蔻的种子团。

植物形态

直立草本,高达3米。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具短尖头,基本渐狭而对称,叶面深绿色,无毛,叶背淡绿色,密被长柔毛。叶舌全缘,先端具睫毛。总状花序顶生,小苞片脆壳质,内包1朵花,花时脱落;花稀疏;花冠管上部淡红色,下部微黄绿色,喉部被短柔毛,裂片近等长,白色;唇瓣除顶部黄色具红色条纹外,其余均红色。蒴果椭圆形,熟时黄绿色,幼时被棕黄色粗柔毛。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于沟谷、河边、林缘阴湿处或草丛中。分布于云南南部地区。

采收加工

7~8月果将熟时采收,晒至7~8成干,剥去果皮,晒至足干。

性状

圆球形或略扁,直径1.5~2厘米。表面灰黄棕色,每瓣种子9~16枚,密集成团。种子呈锥状四面体,外侧背面稍隆起,长5~6毫米,直径3~4毫米。质硬,断面灰白色,油性。气香,昧辛、微苦。

性味归经

辛,温。

功能主治

燥湿,驱寒,暖胃,健脾。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煎服。用治寒湿阴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等。

主要成分

含挥发油1.2%~2%。从种子中分离出云南草蔻素B、表云南草蔻素B、云南草蔻素C、表云南草蔻素C、云南草蔻素D及表云南草蔻素D等6个新化合物。

摘录

其他

摘录其他

猜你喜欢

  • 刺桐叶

    《中药大辞典》: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蛔虫症。用法用量研末开水冲服,0.8~1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刺桐叶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别名

  • 刺桐花

    拼音注音Cì Tónɡ Huā别名鹦哥花(《天中记》)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金疮,止血。“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敷。摘录《中药大辞典》

  • 刺梨

    《中药大辞典》:刺梨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茨梨(《分类草药性》),文先果(《四川中药志》),团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生境分布生长于中山及低山地区的沟旁、路边或灌木林旁。分布江苏、湖北、四川、

  • 刺梨叶

    《中药大辞典》:刺梨叶拼音注音Cì Lí Yè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叶片。功能主治①《草木便方》:“疗疥,痈,金疮。“②《贵阳民间药草》:“治小儿热疮,捣敷;外痔,焙干,研末,麻油调敷。亦可煎服。“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

  • 刺梨子

    拼音注音Cì Lí Zǐ别名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缫丝花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性味酸、涩,平。功能主治根: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用于食积腹胀,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