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三丫苦叶

三丫苦叶

拼音注音Sān Yā Kǔ Yè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三丫苦。随时可采。

生境分布

生山谷,溪边,林下。分布我国南部各地。

原形态

三丫苦(《岭南采药录》),又名:三叉虎、斑鸠花、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三拜苦、小黄散、消黄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树皮灰白色,不剥落;嫩芽具短毛,余秃净。叶对生;指状复叶,叶柄长4.5~8厘米;小叶3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5厘米,纸质,先端长尖,基部渐狭而成一短柄,全缘。花单性,圆锥花序,腋生,有近对生而扩展的分枝,被短柔毛;小苞片三角形;花萼4,矩圆形,长不及1毫米,具短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不及1.5毫米;雄花的雄蕊4枚,长过花瓣1倍;雌花的子房上位,4室,被毛,花柱有短毛,柱头4浅裂。果由4个分离的心皮所成,直径4~6毫米,间有发育不健全的1~3个心皮。种子黑色,圆形,径约3毫米,光泽。花期5~6月间。果期11~12月。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三叉虎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

叶含生物碱。

性味

苦,寒。

①《岭南采药录》:"味苦,性寒。"

②《广西中药志》:"苦微辛,凉,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

①《岭南采药录》:"清热毒。治跌打发热作痛。"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痒。治跌打损伤,疮疡,疟疾。"

③《广西中药志》:"治风湿骨痛,感触痧气。"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防治流感,流脑,乙型脑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黄疸型肝炎,虫蛇咬伤,疖肿,湿疹,皮炎,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①治脑炎初期:三叉苦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外感痧气:三丫苦叶二至三两,煲水分数次服。(《广西中药志》)

③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鲜三丫苦叶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虫蛇咬伤,疖肿,跌打,扭伤:三丫苦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耳内生疖:主丫苦鲜叶捣烂取汁,滴耳。(《广西中草药》)

⑥治创伤,止血埋口:三丫苦叶适量,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解钩吻中毒:三丫苦叶,干者用二两,生者酌加,煎水服。(《岭南草药志》)

⑧治鼠咬伤发作,引起淋巴腺肿:三丫虎叶二钱,黄糖酌量,共捣烂冲滚水服,连服数次。外用黑叶荔枝肉敷患处,连敷数次。(《岭南草药志》)

⑨治湿疹、皮炎、痔疮:三丫苦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矮杨梅果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Guǒ别名杨梅果、滇杨梅、酸杨梅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摘,鲜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

  • 矮杨梅皮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Pí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云南杨梅的根皮、茎皮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剥取根皮和茎皮,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5

  • 矮柳穿鱼

    拼音注音ǎi Liǔ Chuān Yú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多枝柳穿鱼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aria buriatica Tarcz.et Ben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草原、荒地及

  • 矮脚南

    拼音注音ǎi Jiǎo Nán别名矮叶南、矮子南、小白花草、矮陀陀。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单叶地黄连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nronia unifoliolata Oliv.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

  • 矮脚枫叶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甘橿的叶。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杂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原形态红叶甘橿,又名:桂子树。落叶乔木,高达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