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破布草

破布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破布草拼音注音Pò Bù Cǎo别名

野甘露

来源

唇形科破布草Stachys kouyangensis (Van.)Dunn,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

微苦、咸,寒。

功能主治

消炎解毒,排脓。主治疮疖,骨髓炎。

用法用量

鲜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破布草拼音注音Pò Bù Cǎo别名

土石蚕、冬虫草、水苏(《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野甘露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旷野潮湿草地。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原形态

野甘露,又各:西南水苏。

直立草本,高25~60厘米。全株密生白色长柔毛。茎直立,四方形,具纵沟。单叶对生,卵状心形,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叶缘有圆锯齿。花腋生或顶生,2~6朵排列成轮伞花序;花淡紫色,二唇形,下唇较阔。果由4个小坚果组成。

性味

《云南中草药》:"咸微苦,凉。"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消炎解毒,拔脓。治疮疖,骨髓炎,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②《广西药植名录》:"根:治肺结核。"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破布草拼音注音Pò Bù Cǎo别名

土石蚕、冬虫草、水苏、麻布草、野甘露、折根药、猫猫菜

英文名Herb of Kweiyang betony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kouyangensis (Vaniot) Dun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空地及潮湿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鞋于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多年生上升草本。茎高约50cm,基部平卧,多分枝,在棱及节上被刚毛。叶对生;叶柄长约1.5cm,被刚毛;叶片三角状心形,长约3cm,宽约2.5cm,基部心形,两面被刚毛。轮伞花序具5-6花;彼此远离;小苞片条状披针形,常早浇;花萼倒圆锥形,连齿长6mm,外被小刚毛,10脉,齿5,正三角形,先端具刺尖头;花冠浅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5cm,花冠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伸,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花盘杯状,具圆齿。小坚果卵球形,无毛。

归经

归脾;心经

性味

味淡;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拔毒止痒。主赤;白痢;疮疖;附骨疽;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消炎解毒,拔脓。

2.《云南中草药》: 治疮疖,骨髓炎,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3.《广西药植名录》:根:治肺结核。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叶花柴

    别名白叶花、银背叶秔子梢、银色秔子梢来源豆科白叶花柴Campylotropis argentea Schindl.,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收敛止血。主治肠炎,腹泻,痢疾,浮肿,便血。本品还可治风湿,跌打损伤,

  • 白叶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叶藤别名红藤仔、飞扬藤、胱皮藤、红丝线、扛棺回[海南]来源萝藦科白叶藤属植物白叶藤Crytolepis sinensis (Lour.) Merr.,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性味甘、淡,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白土茯苓

    拼音注音Bái Tǔ Fú Línɡ别名白萆薢、白土苓、土茯苓、铁架子土茯苓、九牛力、千斤力、土萆薢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储藏:春、秋二季采挖

  • 白地牛

    来源萝藦科白地牛Cynanchum mooreanum Hemsl.,以根入药。生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功能主治主治肠结核。用法用量配苦木霜、黄柏、毛冬青根各3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白地紫菀

    拼音注音Bái Dì Zǐ Wǎn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钩毛大丁草的根。秋、冬采挖。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边、草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