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结血蒿

结血蒿

《中药大辞典》:结血蒿拼音注音Jié Xuè Hāo别名

普尔那(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毛莲蒿全草。7~9月割取茎叶。切段,阴干。

生境分布

生于田边、路旁、山坡。分布东北、华北、西南及新疆、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互生,2~3回羽状全裂,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1.5~2厘米,宽1厘米,上面被疏毛,下面被白色绒毛,上部叶线形,具柄。头状花序小,排列成复总状花序;花全部管状,缘花雌性1列,盘花两性;总苞片内层木质。瘦果小,被白色毛,具微棱。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虚热,健胃,驱风止痒。治瘟疫内热,四肢酸痛,骨蒸发烧。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结血蒿拼音注音Jié Xuè Hāo别名

老羊蒿、结白蒿、山蒿、白蒿

英文名Herb of Hairy Wormwood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莲蒿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vestita Wall.ex Bess.[A. sacrorum Ledeb. Var. uestita (Wall. Ex Bess.)Kitam。]

采收和储藏:7-9月割取地上部分,切段,阴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0m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林缘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甘肃、清海、新疆、湖北、广西等地。

原形态

毛莲蒿 半灌木草本或为小灌木状,高50-120cm。植株有浓烈香气。根茎粗短,木质,常有营养枝。茎丛生,稀单一,分枝多而长;茎、枝紫红色或红褐色,被蛛丝状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达2cm,基部常有栉齿状的假托叶;叶片上面绿色或灰绿色,有小凹穴,两面被灰白色密绒毛,下面较密;茎下部与中部叶卵形、椭圆状卵形或近圆形,长2-7.5cm,宽1.5-4cm,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或溶裂,每侧有裂片4-6枚,第二回为深裂,小裂片边缘常具数枚栉齿状的深裂齿,先端有小尖头,中轴两侧有栉齿小理解片;上部叶小,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披针形,边缘有少量栉齿。头状花序,球形或半球形,下垂,基部有线形小苞叶,在茎的分枝上排成总状,复总状或近似穗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苞片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中、内层苞片卵形或宽卵形,中层背面微有短柔毛,边缘宽膜质,内层背面无毛,膜质;花序托小;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先端2叉,外弯;两性花13-20朵,花冠管状,花药上端附属物尖,花柱先端2叉,叉端截形。瘦果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花、果期8-11月。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除蒸。主瘟疫发热;劳热骨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前

    《中国药典》: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

  • 白勒

    拼音注音Bái Lè别名五加皮、鹅掌楸、三叶五加、刺三甲英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e Root-bark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白勒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的根皮。夏、秋季采挖根

  • 白千层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千层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别名玉树、千层皮来源桃金娘科千皮层属植物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 L.,以树皮及枝叶入药。全年可采,阴干。性味叶:辛,微温。皮:平。功能主治叶:芳香解表,祛

  • 白千层叶

    《中药大辞典》:白千层叶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Yè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层的叶片,全年可采。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1~1.5%,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占50~65%,其次为松油醇、醛类等。性味辛涩,

  • 白千层油

    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白千层的叶或枝蒸取的挥发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leuca leucadendron L.原形态乔木,高达18m。树皮灰白色,厚而松软,呈薄层状剥落。嫩枝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