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慎刑

慎刑

收录日期:2025-11-20 14:55:40  热度:9℃

宋太平兴和年间,京都汴梁。

冬日,天刚蒙蒙亮,大户郭孝慈便将管家郭苟吆喝起来,让其继续煮粥赈民。郭苟带着几个家人在宅前搭起的临时赈粥棚里,就忙活开了,先将支起的十几口大铁锅涮洗干净,然后淘米下锅,放柴火煮粥。一时间,棚里热气直冒,没等粥煮沸,四周已经聚拢来了一大帮乞丐和难民。

经过多年战乱,再加上遭遇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到处是庄稼荒芜,路有饿殍。光汴梁城一处,就聚集着成千乞丐。郭孝慈一向慈悲为怀,便仗着家境殷实,做起放赈的善事。半个月下来,门前的铁锅从最初的两三口变成十来口,虽亏空无数,但却也救济了不少的乞丐和难民,一时间,京城里四处传诵着郭大善人的美名。

粥煮熟了,郭苟让大家排好队,按惯例,一人一瓢粥,家人开始分开了粥。可一会,郭苟却听到了一阵吵闹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相貌猥琐,但体格健硕的中年乞丐居然提着个木桶来打粥,家人跟他说得很清楚,一人一瓢粥,不能多打。那乞丐便恶言恶语起来:“不就是一点米粥,如此吝啬,还做什么善事,装什么善人?”郭苟一看此人是个浑人,便吩咐家人,不与他计较,将其木桶装满了事。

哪知那乞丐将桶装满后,竟又提出想见郭善人,他说:“家里上有老母,体弱多病;下有妻儿,几近饿死;求郭善人施舍些银两救急。”家人劝其离开,但此人不依不饶,便在粥棚前骂骂咧咧起来,一时间引来近百人围观。

郭苟只得将此事禀报主人,郭孝慈一听,便心里一拧,知道此人有备而来。一向息事宁人的他本想给那乞丐几两纹银,打发了事,但出门一看,见难民越聚越多,又怕其他人跟着后面起哄,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那乞丐已经生起事来,他将手中的木桶横扔出去,桶里的粥溅得四处都是,接着他又从地上拣起几块砖头,分别扔进几口粥锅里,一时间好端端的一个赈粥现场被他搅得乌七八糟。几个家人欲上前制止,但见此丐身体强悍,不敢动粗。郭孝慈见此人撒泼,便让家人退回屋里,将大门关上。那乞丐见此情景,更撒起威来,他将现场的粥锅掀翻之后,又在门前破口大骂。

就在这时,看热闹的人群后面,冲出一人,此人一身习武行头,手提佩刀,身手矫健,他三步并做两步,来到那乞丐面前,喝道:“好一个不识好歹的恶丐!”没等乞丐反应过来,此人的手中刀已经插进他的胸膛。众人一片惊呼:“杀人了,不得了,快报官府!”只见此人拔出刀,环顾四周,见没人敢上前,便将刀扔在地上,扬长而去。

等当差的赶到,现场众人早已作鸟兽散。人命关天,差人便将郭善人和郭苟等几位家人捉拿,带到官府。汴梁城府尹吴师正闻听此事,便下令关闭城门,捉拿凶犯,但几经搜查,没有任何结果。

因事起赈粥,吴师正怀疑此案郭孝慈难逃干系,便严审郭孝慈。郭孝慈此刻欲哭无泪,只说自已和那恶丐素不相识,也不知那杀人凶犯来自何方。吴师正喝道:“此丐得你救济,本应感恩戴德,岂能无故生事?那青年当众杀人,又从容脱逃,定是早有准备。作为当事之人,你岂能一概不知?”于是吩咐手下人用刑,一通大刑用毕,吴师正命人将现场所留佩刀递到郭孝慈面前,问:“可识得此刀?”郭孝慈摇摇头,表示并不识得。

吴师正又将管家郭苟押进来,单独讯问。没等用刑,那郭苟就从实招来,说:只因恶丐闹事,主人气愤难平,便叫一新来的护院持其佩刀从后门出去,混入人群中杀人。杀人后,那护院慌忙之中将佩刀丢落现场,后又在主人的帮助下混出城逃之夭夭。

吴师正拿得郭苟的口供,再来讯问郭孝慈,郭孝慈还是拒不招供,并且大骂郭苟无良陷主,不得好死。吴师正见郭孝慈还是铁嘴钢牙,不由大怒,便吩吩咐手下大刑伺候,直到其招供为止。

几番严刑拷打之下,郭孝慈终于承认是他指使护院杀死了恶丐,此案由此审结。吴师正一方面画影图形,捉拿脱逃的杀人凶犯,一方面判郭孝慈死刑并上报刑部核查。

恰逢郭孝慈有一远房外甥在朝为官,闻听此案,无论如何也不信一向仁慈的舅舅会主使杀人,于是上书刑部,替郭孝慈鸣冤。

刑部尚书匡义对此案也很郑重,他调来案卷,仔细察看,却发现案情清楚,一目了然,且有郭孝慈的口供,佩刀和郭苟的证言互为映证,可谓物证、人证俱在,查不出丝毫的疏漏。正不知如何定论之时,突接太宗皇上圣旨,说此案判决暂缓,隔日皇上要亲临刑部彻查此案。皇上要亲查此案,足以说明此案非同小可。匡义不敢有丝毫怠慢,将案卷和一干人犯一并提齐候审。

次日,宋太宗率一干官员亲临刑部,一时大家皆不解其意,只得面面相觑来到刑部大堂。

太宗当堂讯问郭孝慈:“那恶丐赈粥之时,寻畔滋事,可是你气不平,指使护院所杀?”郭孝慈答曰:“是我指使人所杀!”太宗又拿出佩刀,“此刀可是你平日所佩?”郭孝慈答曰:“是我平日所佩。”闻听到此,太宗皇上站起来,近前问郭孝慈:“既是你所佩之刀,上面刻有何字?”郭孝慈答:“无字。”太宗拿起佩刀,递与匡义面前,笑问:“匡大人,请看这是什么?”匡义伸头去看,只见太宗所指刀身之处隐隐约约刻有“真开”两字。太宗回到座位,问身边护卫:“此刀刀鞘何在?”护卫递上刀鞘一把,太宗接过,一反手,熟练地将刀插入鞘内,两者合二为一,不差分毫。

太宗笑着说:“此为我所佩之刀,上刻真开两字,意为:真龙天子,开创基业。没想到,竟有民间之人敢冒认此刀,难道想造反不成?”说罢哈哈大笑。

就在大家迷惑不解之时,太宗揭开了谜底:原来那一日太宗微服私访,听说郭孝慈赈粥济民一事,一方面为民不聊生而内怀愧意,另一方面又为郭孝慈的善举而深怀感激。于是便带着护卫来赈粥棚前察看民情,哪知正遇上恶丐寻事。太宗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遂从护卫手中抽出佩刀,上前杀了恶丐。

为了考察当地官吏的办案能力,皇上故意将此刀丢于现场。等从刑部了解此案审结情况后,太宗深感情况严重,才亲自过问此案。

恶丐原为皇上所杀,郭孝慈杀人案竟是一起冤案!这使匡义和吴师正当场冷汗直下,连呼失职,请求处分。可是郭苟指认主人杀人却是什么回事?当堂传上郭苟之后,他的招供更是让大家哭笑不得。

原来,郭苟负责赈粥之事,每天要早早起来,可谓日不得闲,夜不得安,时间一长,便对这劳命伤财之事颇有怨言。于是他便从乞丐中寻得一人,给了他一点散碎银两,让他寻畔闹事。只盼闹上一回后,郭孝慈心灰意冷,放弃此善举,从此大家都睡个好觉。哪知中途起了波折,恶丐被人所杀,郭苟见官府怀疑主人杀人,便想主人死后,可以谋其家财,所以故出伪证,欲置主人于死地。

但郭孝慈原本清白,却为何签字画押,承认自己是杀人主使呢?太宗一言道破端倪:“大刑之下,何而不得?”一句话说得大家俱露羞惭之色。

为了提醒刑部办案不再滥施刑罚,太宗皇上将那杀人佩刀赠与刑部,并让人在“真开”两字左右各添笔画,改为“慎刑”,悬挂于刑部大堂。

猜你喜欢

  • 晒太阳的狐狸

    晒太阳的狐狸从很久之前开始,有一只狐狸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附近的森林里。它的身上有一种迷人的红棕色皮毛,以及一双聪明的眼睛。这只狐狸非常喜欢晒太阳,每天都会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躺下来,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狐狸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一个小湖边的草坪,那

  • 小鸭子学游泳

    从前,有一只小鸭子叫小黄。小黄与其他小鸭子不同,他不像其他小鸭子一样游泳得很好。每当其他小鸭子在湖中优雅地划水时,小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非常羡慕。“为什么我游不好呢?”小黄心里想着。他决定向妈妈请教。妈妈鸭子深知小黄的烦恼,她温柔地告诉

  • 老虎与孝子

    从古至今,孝顺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一种美德,被广泛传颂和推崇。这是一种对于父母的敬爱与关怀,一种对家族传统的继承与传承。而且,孝顺还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品德,代表着高尚的情感和崇高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小凡的孝子。他的父亲患有重病,需要长时

  • 圣诞老公公的由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大家都过着简朴的生活,彼此互相关爱着。然而,这个小村庄里的孩子们却一直没有品尝到过圣诞节的喜悦和温暖。他们常常听长辈们提起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渴望着能够和圣诞老人见面。就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村庄里的一位老人病倒了

  • 我跟海马是亲戚

    我跟海马是亲戚在许多人眼中,海马是一种神秘而美丽的生物,同时也是海底世界中最令人着迷的动物之一。然而,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海马与人类之间确实有一种独特的联系,我们实际上是远房亲戚!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传说,在地球还年轻的时候,人类的祖

  • 天天过圣诞节

    天天过圣诞节圣诞节是一年中最令人兴奋的节日之一,它带来了欢乐、温馨和亲密的氛围。对我来说,过圣诞节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仙境,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和喜悦。在我家,天天过圣诞节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多年。我们从12月1日开始,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

  • 报佳音的由来

    报佳音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庆祝活动,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古代。据史书记载,报佳音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歌唱、演奏乐器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报佳音,人们传递着喜庆、祥和的信息,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在古代

  • 爱蛰人的小蜜蜂

    爱蛰人的小蜜蜂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杰克的男子,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蜜蜂爱人”。这个称呼源于他与蜜蜂之间特殊的关系,每年春天,当鲜花盛开的时候,小蜜蜂们就开始在村庄周围的花丛中忙碌起来。而杰克和小蜜蜂之间的奇妙友谊也开始展开。从